鐔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1074 | 2018年 | 無(wú) | 2014年 | 無(wú) |
2013年 | 無(wú) | 2007年 | 無(wú) | 2006年 | 無(wú) |
1995年 | 無(wú) | 1987年 | 無(wú) | 1982年 | 無(wú) |
明朝 | 無(wú) | 元朝 | 無(wú) | 宋朝 | 無(wú) |
北宋 | 無(wú) |
鐔姓起源
鐔姓主要源自:姬姓。
鐔姓鐔姓起源一
在史籍《后漢書(shū)》中記載的這段與巴人起源有關(guān)的歷史,實(shí)際上出自戰國時(shí)期成冊的史書(shū)《世本》。而在古籍《世本》中記載的先秦時(shí)期各地貴族的譜系,則又有更早的歷史文獻和口碑淵源。據此,鐔氏一族起源于古巴國鐔地(牂牁郡鐔封縣,今今云南文山州,一說(shuō)重慶嘉陵江鐔家壩,一說(shuō)云南昭通鎮雄,待考)。鐔氏族人后來(lái)分為三支:一支讀音為tán(ㄊㄢˊ),則為蜀漢丞相諸葛亮所定,先分布在今重慶一帶,后分遷到今山東地區,目前人數最多的一直;一支讀音為chán(ㄔㄢˊ),為古巴人的原讀音,分布在今云南、四川、黑龍江一帶。人數次之;第三支讀音為shàn,為逃避戰火和滅族之災,躲避在甘肅成縣鐔壩一帶,后有一支遷徙至甘肅康縣兩河(靠近陜西略陽(yáng))一帶。這三支鐔姓氏族實(shí)則同屬一族,且目前tán、chán、shàn三支加起來(lái)人數也極少。
據說(shuō),古巴國鐔地原為巴國人制劍之處所,還盛產(chǎn)井鹽。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shí)期,鐔地皆以制作、磨礪青銅劍揚名。
鐔姓鐔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shí)期魯昭公的后裔公堅氏族人,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堅氏,源出春秋時(shí)期魯昭公姬稠(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之后。周敬王姬丐三年(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由于魯國貴族季孫氏家族霸持朝政,王室地位受到壓制,魯昭公為了維護王室權威,遂伐季孫氏,但大敗。之后魯昭公逃到了齊國,一直到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魯昭公逝世,終年五十一歲,由其兒子姬宋即位,是為魯定公。魯昭公的后裔子孫多稱(chēng)“公某氏”,公堅氏即其中之一,因居堅邑(今湖南郴州)而氏。后公堅氏族人中有省文簡(jiǎn)改為單姓堅氏者,世代相傳,以穎川為郡望。到了漢朝時(shí)期,有兩個(gè)非常有名的堅氏族人,一個(gè)叫堅廬,是西漢時(shí)期燕趙之地(今河北)的一個(gè)農民起義軍首領(lǐng),在漢武帝劉徹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范生聯(lián)合舉行起義;另一個(gè)叫堅鐔,是東漢初期著(zhù)名的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堅鐔,公元?~50年待考,字子伋,潁川襄城人(今河南禹州),初為郡縣吏。東漢光武帝劉秀征討河北時(shí),有人推薦堅鐔,漢光武帝以其吏能,署主簿,后又拜偏將軍,跟從東漢光武帝平定河北,再擊破大槍于盧奴,功拜鐔揚化將軍,封濦強侯。后堅鐔晉升揚化將軍,與諸將合攻洛陽(yáng),當時(shí)朱鮪屬下別將守東城者為反間,私約堅鐔在早晨開(kāi)上東門(mén)。堅鐔與建義大將軍朱祐乘凌晨而入,與朱鮪大戰于武庫下,殺傷甚眾,直至太陽(yáng)高升乃罷,朱鮪由是遂降。再攻內黃,平之。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堅鐔與右將軍萬(wàn)脩徇南陽(yáng)諸縣,而堵鄉人董?反宛城,還抓獲了南陽(yáng)太守劉驎。堅鐔乃引軍赴宛,選敢死士夜自登城,斬關(guān)而入,董?遂棄城走還堵鄉。鄧奉復反新野,攻破吳漢。當時(shí),南陽(yáng)地區的軍政長(cháng)官槐里侯萬(wàn)脩病卒,堅鐔獨孤絕援,南拒鄧奉、北當董?,兩面作戰。一年間道路隔塞,糧饋不至,堅鐔也僅食蔬菜,與士卒共勞苦。每當戰事緊急,堅鐔輒先當矢石,身被三創(chuàng ),仍以此能全其眾。及至漢光武帝率大軍援征南陽(yáng),擊破董?、鄧奉,以堅鐔為左曹。之后,堅鐔常跟從漢光武帝四處征伐。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堅鐔受封合肥候。東漢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堅鐔病逝,名登南宮云臺,位列云臺二十八將之第二十七。堅鐔的兒子叫堅鴻,長(cháng)孫叫堅浮,長(cháng)重孫叫堅雅,該支家族人在堅鐔逝世后皆默默無(wú)聞。
在堅浮、堅雅的庶支后裔子孫中,有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chēng)鐔氏,世代相傳至今,其族姓氏讀音作shān(ㄕㄢ),與古巴國鐔氏明顯不同,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區。
鐔氏是一個(gè)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在第九百八十八位,以文州、穎川為郡望。
今山東省的萊州市(掖縣)、青島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山西省的忻州市定襄縣,黑龍江省的海倫市,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甘肅省隴南市成縣鐔河鄉鐔壩等地,均有鐔氏族人分布。
文山州:云南文山州境地古代屬古巴國,新石器時(shí)期就有人類(lèi)居住、繁衍、開(kāi)拓,盤(pán)龍河沿岸發(fā)現的石磨工具,青銅器時(shí)代的斧、鋤、矛、叉、鑿等與滇文化、夜郎文化有著(zhù)較強的一致性。秦王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成為祖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組成部分。西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開(kāi)發(fā)西南邊疆,令馳義侯率兵征討西南夷后置群舸、越寓等郡。胖舸郡轄十七縣,其中十一縣在今云南東南部,今文山、硯山、馬關(guān)縣屬進(jìn)??h地,西疇、麻栗坡屬都夢(mèng)縣地,丘北屬鐔封縣地,廣南、富寧屬句町縣地。東漢時(shí)期文山州仍隸牂牁郡,其中文山、硯山、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屬進(jìn)乘縣地,丘北屬鐔封縣地,廣南、富寧屬句町縣地。三國蜀漢建興三年(乙巳,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群舸、永昌四郡后,將四郡改建為建寧、朱提、云南、永昌、興古、越嶲、牂牁七郡,隸降都督。今文山州八縣分別隸興古郡的進(jìn)乘縣地(今云南文山、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鐔封縣地(今云南丘北),句町縣地(今云南廣南、富寧)。西晉泰始六年(庚寅,公元270年),設寧州領(lǐng)南中七郡。西晉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廢寧州并入益州設南夷校尉。西晉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復置寧州,全國設十九州,形成州、郡、縣三級建制。今文山州各縣屬寧州興古郡的進(jìn)乘縣地(今云南文山、硯山、馬關(guān)),都篖縣地(今云南西疇、麻栗坡),鐔封縣地,句町縣地。東晉時(shí)期將寧州又劃為士氣郡,今文山州各縣分屬興古郡的句町縣地(廣南、富寧),西安縣地(西疇、麻栗坡),梁水郡的鐔封縣地,新豐、建安縣地。自東晉永和三年(丁未,公元347年)到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的二百余年間,戰亂頻繁,南中大姓爨氏據地稱(chēng)雄,郡縣設置經(jīng)常改變。隋王朝統一全國后,今文山州屬南寧州總管府轄。隋開(kāi)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取消總管府,改州郡縣制為州縣制,設昆州、恭州、協(xié)州,廢興古郡。今文山州屬昆州地。唐朝初期,置南寧州都督府(治所曲靖),今文山州分屬?lài)乐?、湯望州、歸武州、奏龍州、英州、聲州、勤州地。唐朝后期(古南詔)今文山、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guān)、丘北為通海都督管轄,廣南、富寧屬嶺南西道(今云南邕州)安南都護府管轄。宋朝士氣,除今廣南、富寧隸屬廣南西路廣源州(今廣西桂林)的特磨道及廣源州的左江道(今廣西南寧)外,其余六縣均屬大理國政權范圍內的最寧鎮部地(今云南丘北)、王弄山部地(今云南文山)、教合三部地(今云南馬關(guān)八寨、文山古木)、矣尼迦部地(今云南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設云南行省、政區為路、府、縣。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至元十四年(丁酉,公元1277年),設廣南西路宣撫司,治所在今廣南縣。元至元十五年(戊戌,公元1278年)農歷5月改稱(chēng)廣南西路宣慰司,后改為宣撫司,轄今廣南、富寧。今文山縣屬教合三部地,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屬矣尼迦部地,隸寧遠州。元大德四年(庚子,公元1300年),今丘北縣隸屬廣西路(今廣西瀘西)維摩州。廣南、富寧仍屬廣南西路宣撫司轄。文山為教合三部地,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為矣尼迦部,隸寧遠州。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廣南西路宣撫司改為廣南府,轄今廣南、富寧兩縣。臨安路改為臨安府,轄教化長(cháng)官司(今云南文山、硯山)、八寨長(cháng)官司(今云南馬關(guān)、麻栗坡)。丘北縣屬廣西府維摩州。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年),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與滇南諸土司聯(lián)合反清的基礎上,改土歸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長(cháng)官司地設開(kāi)化府,轄開(kāi)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東安、江那、樂(lè )龍八里。原廣南府轄廣南、富州(富寧)。丘北仍隸屬廣西府維摩州。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裁廣西府之維摩州,將其部分轄地劃入廣南府和開(kāi)化府。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農歷7月,開(kāi)化府增設馬白同知及文山縣附郭。開(kāi)化府轄逢春里(今云南文山古木鄉、抑井鄉)、東安里(今云南西疇及麻栗坡)、永平里(今云南馬關(guān)八寨鎮及河口);文山縣附郭管轄開(kāi)化里(今四川開(kāi)化鎮、攀枝花鄉、追栗街鄉、平壩鄉及喜古鄉一部)、王弄里(今云南文山老龍鄉、小街鄉、新街鄉及屏邊、金平部分地區),樂(lè )龍里(今云南文山德厚鄉、紅甸鄉、秉烈鄉、馬塘鄉及喜古鄉、壩心鄉一部)、安南里(今云南文山樂(lè )詩(shī)沖鄉及蒙自老寨一帶)、江那里(今云南硯山)。清乾隆二年(丁巳,公元1737年),廣南府添設寶寧縣附郭,治所設今廣南縣城。清嘉慶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開(kāi)化府設安平廳(今云南馬關(guān)),轄逢春、東安、永平三里。清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文山縣增設江那(今云南硯山)縣丞管江那里。清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年),丘北縣丞升正縣,隸屬廣西州。清光緒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設臨安開(kāi)廣道轄臨安、開(kāi)化、廣南三府。同年,《中法續議界務(wù)專(zhuān)條》規定將今馬關(guān)縣都龍、麻栗坡縣南溫河等南山地區歸中國,設歸仁里隸安平廳。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今麻栗坡猛硐山及猛硐上中下三村劃歸中國,屬開(kāi)化府安平廳歸仁里轄。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設麻栗坡交涉副督辦署及河口(安平廳)交涉副督辦署。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裁撤開(kāi)化府,文山縣附郭稱(chēng)開(kāi)化縣;丘北縣增設一員五槽縣佐。裁撤廣南府,改稱(chēng)廣南縣;富州廳改富州縣;安平廳改安平縣。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恢復文山縣名,麻栗坡交涉副督辦公署改為麻栗坡對汛特別區督辦公署,直屬云南省都督府。安平縣改稱(chēng)馬關(guān)縣,原轄地東安里改設普蘭行政公署,轄西灑、疇陽(yáng)兩地域,隸馬關(guān)縣。民國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廣南縣在維摩設縣佐。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西灑、疇陽(yáng)由馬關(guān)析置設正縣名西疇縣。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江那、小維摩兩縣佐轄地合并設硯山設治局,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設正縣名硯山縣。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富州縣改稱(chēng)富寧縣。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文山、硯山、西疇、馬關(guān)、屏邊、丘北、廣南、富寧八縣隸屬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所設于文山縣城,稱(chēng)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zhuān)員公署。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云南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zhuān)員公署改稱(chēng)云南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zhuān)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對汛督辦署屬省轄外,轄區未變。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國民政府瀕臨滅亡,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人民武裝先后解放了文山地區,建立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2月,廣南、西疇、馬關(guān)三縣建立縣人民民主政權;3月,成立馬列坡縣人民民主政權;4月,文山、硯山、丘北三縣建立縣人民民主政府;6月,富寧縣成立縣人民民主政府;12月,河口縣城解放,成立縣人民民主政府。6月,于西疇縣西灑成立滇東南行政專(zhuān)員公署。1950年1月7日,文山縣城解放,滇東南行政專(zhuān)員公署進(jìn)駐文山縣城,3月,改稱(chēng)文山專(zhuān)區專(zhuān)員公署。1950年3月,將河口縣劃歸蒙自專(zhuān)區,6月將馬列坡縣改稱(chēng)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為麻栗坡縣。1958年4月1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建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實(shí)行民族區域自治,文山專(zhuān)區專(zhuān)員公署改稱(chēng)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huì )。1958年10月,西疇、麻栗坡兩縣合并稱(chēng)西疇縣,治所西疇興街;硯山縣并入文山縣稱(chēng)文山縣,治所文山城;全州共轄六個(gè)縣。1961年9月文山、硯山兩縣分設;西疇、麻栗坡縣兩縣分設,全州仍轄八個(gè)縣。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實(shí)行軍事管制,州軍事管制委員會(huì )取代州人民委員會(huì );8月先后成立縣軍事管制委員會(huì ),取代縣人民委員會(huì )。1968年9月,經(jīng)云南省革命委員會(huì )批準,成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huì ),各縣也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huì )。1980年11月25日,文山州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huì )第一次會(huì )議,根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規定,將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huì )改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轄各縣也先后恢復縣人民政府稱(chēng)謂至今。
潁川郡:戰國時(shí)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yíng)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潁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jīng)郡中大部分地區??ぶ卧O在陽(yáng)翟(今河南禹州),其時(shí)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cháng)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yáng)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shí)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潁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cháng)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潁川郡。唐朝時(shí)期復改為長(cháng)社,后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
文山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一、鐔(鐔)chán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甘肅之徽縣,山西之太原、朔州及雁北地區均有分布?!独m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平聲部。明代有鐔鑒,太平知府。
二、鐔(鐔)tán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上海,遼寧之沈陽(yáng),清原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吨袊帐洗笕肥蛰d并注此音;《姓氏詞典》引《正字通》亦收?;蛞鬰hán,又音xín,皆以為姓。東漢有鐔顯;三國時(shí)蜀有鐔承;明代有鐔鑒。
三、鐔(鐔)xín
罕見(jiàn)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音‘尋’;又音‘淫’。漢有廷尉鐔政,后漢有鐔顯,《蜀志》又有太常鐔丞。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笔晴喼疄樾?,或音xín,或音yín,又音tán,又音chán(按:此音非訛,蓋鐔即鏟,或以工具為氏)。宋代有鐔長(cháng)生,上洛太守。
四、鐔(鐔)xún
罕見(jiàn)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音‘尋’;又音‘淫’,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眳⒁?jiàn)“鐔”(yín、chán、tán)諸條。
五、鐔(鐔)yīn
罕見(jiàn)姓氏?!吨形拇笞值洹酚休d,其注引《鄭通志·氏族略》云:“音‘尋’,又音‘淫’。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睆V漢,今四川梓潼。
六、鐔(鐔)
鐔姓起源:鐔氏有Tán、Xún二音,見(jiàn)《正字通》。參見(jiàn)鐔(Xún)姓。
鐔姓名人:
鐔顯,漢時(shí)豫州刺史。鐔鑒,明時(shí)威縣人,宣德己酉舉人,任廣西太平府知府,見(jiàn)《正字通》。
七、鐔(鐔)
鐔姓分布:甘肅康縣、上海、遼寧沈陽(yáng)、臺灣臺北、新竹、河北石家莊等地均有此姓。
鐔姓起源:漢置鐔成縣,故城在今湖南靖縣西南。當以地為氏。
鐔姓名人:
鐔政,漢時(shí)廷尉。鐔承,三國時(shí)蜀國太常卿,鐔音Chán。
郡望:廣漢。
鐔姓郡望
文山州:云南文山州境地古代屬古巴國,新石器時(shí)期就有人類(lèi)居住、繁衍、開(kāi)拓,盤(pán)龍河沿岸發(fā)現的石磨工具,青銅器時(shí)代的斧、鋤、矛、叉、鑿等與滇文化、夜郎文化有著(zhù)較強的一致性。秦王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成為祖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組成部分。西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開(kāi)發(fā)西南邊疆,令馳義侯率兵征討西南夷后置群舸、越寓等郡。胖舸郡轄十七縣,其中十一縣在今云南東南部,今文山、硯山、馬關(guān)縣屬進(jìn)??h地,西疇、麻栗坡屬都夢(mèng)縣地,丘北屬鐔封縣地,廣南、富寧屬句町縣地。東漢時(shí)期文山州仍隸牂牁郡,其中文山、硯山、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屬進(jìn)乘縣地,丘北屬鐔封縣地,廣南、富寧屬句町縣地。三國蜀漢建興三年(乙巳,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群舸、永昌四郡后,將四郡改建為建寧、朱提、云南、永昌、興古、越嶲、牂牁七郡,隸降都督。今文山州八縣分別隸興古郡的進(jìn)乘縣地(今云南文山、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鐔封縣地(今云南丘北),句町縣地(今云南廣南、富寧)。西晉泰始六年(庚寅,公元270年),設寧州領(lǐng)南中七郡。西晉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廢寧州并入益州設南夷校尉。西晉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復置寧州,全國設十九州,形成州、郡、縣三級建制。今文山州各縣屬寧州興古郡的進(jìn)乘縣地(今云南文山、硯山、馬關(guān)),都篖縣地(今云南西疇、麻栗坡),鐔封縣地,句町縣地。東晉時(shí)期將寧州又劃為士氣郡,今文山州各縣分屬興古郡的句町縣地(廣南、富寧),西安縣地(西疇、麻栗坡),梁水郡的鐔封縣地,新豐、建安縣地。自東晉永和三年(丁未,公元347年)到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的二百余年間,戰亂頻繁,南中大姓爨氏據地稱(chēng)雄,郡縣設置經(jīng)常改變。隋王朝統一全國后,今文山州屬南寧州總管府轄。隋開(kāi)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取消總管府,改州郡縣制為州縣制,設昆州、恭州、協(xié)州,廢興古郡。今文山州屬昆州地。唐朝初期,置南寧州都督府(治所曲靖),今文山州分屬?lài)乐?、湯望州、歸武州、奏龍州、英州、聲州、勤州地。唐朝后期(古南詔)今文山、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guān)、丘北為通海都督管轄,廣南、富寧屬嶺南西道(今云南邕州)安南都護府管轄。宋朝士氣,除今廣南、富寧隸屬廣南西路廣源州(今廣西桂林)的特磨道及廣源州的左江道(今廣西南寧)外,其余六縣均屬大理國政權范圍內的最寧鎮部地(今云南丘北)、王弄山部地(今云南文山)、教合三部地(今云南馬關(guān)八寨、文山古木)、矣尼迦部地(今云南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設云南行省、政區為路、府、縣。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至元十四年(丁酉,公元1277年),設廣南西路宣撫司,治所在今廣南縣。元至元十五年(戊戌,公元1278年)農歷5月改稱(chēng)廣南西路宣慰司,后改為宣撫司,轄今廣南、富寧。今文山縣屬教合三部地,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屬矣尼迦部地,隸寧遠州。元大德四年(庚子,公元1300年),今丘北縣隸屬廣西路(今廣西瀘西)維摩州。廣南、富寧仍屬廣南西路宣撫司轄。文山為教合三部地,馬關(guān)、西疇、麻栗坡為矣尼迦部,隸寧遠州。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廣南西路宣撫司改為廣南府,轄今廣南、富寧兩縣。臨安路改為臨安府,轄教化長(cháng)官司(今云南文山、硯山)、八寨長(cháng)官司(今云南馬關(guān)、麻栗坡)。丘北縣屬廣西府維摩州。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年),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與滇南諸土司聯(lián)合反清的基礎上,改土歸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長(cháng)官司地設開(kāi)化府,轄開(kāi)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東安、江那、樂(lè )龍八里。原廣南府轄廣南、富州(富寧)。丘北仍隸屬廣西府維摩州。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裁廣西府之維摩州,將其部分轄地劃入廣南府和開(kāi)化府。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農歷7月,開(kāi)化府增設馬白同知及文山縣附郭。開(kāi)化府轄逢春里(今云南文山古木鄉、抑井鄉)、東安里(今云南西疇及麻栗坡)、永平里(今云南馬關(guān)八寨鎮及河口);文山縣附郭管轄開(kāi)化里(今四川開(kāi)化鎮、攀枝花鄉、追栗街鄉、平壩鄉及喜古鄉一部)、王弄里(今云南文山老龍鄉、小街鄉、新街鄉及屏邊、金平部分地區),樂(lè )龍里(今云南文山德厚鄉、紅甸鄉、秉烈鄉、馬塘鄉及喜古鄉、壩心鄉一部)、安南里(今云南文山樂(lè )詩(shī)沖鄉及蒙自老寨一帶)、江那里(今云南硯山)。清乾隆二年(丁巳,公元1737年),廣南府添設寶寧縣附郭,治所設今廣南縣城。清嘉慶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開(kāi)化府設安平廳(今云南馬關(guān)),轄逢春、東安、永平三里。清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文山縣增設江那(今云南硯山)縣丞管江那里。清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年),丘北縣丞升正縣,隸屬廣西州。清光緒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設臨安開(kāi)廣道轄臨安、開(kāi)化、廣南三府。同年,《中法續議界務(wù)專(zhuān)條》規定將今馬關(guān)縣都龍、麻栗坡縣南溫河等南山地區歸中國,設歸仁里隸安平廳。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今麻栗坡猛硐山及猛硐上中下三村劃歸中國,屬開(kāi)化府安平廳歸仁里轄。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設麻栗坡交涉副督辦署及河口(安平廳)交涉副督辦署。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裁撤開(kāi)化府,文山縣附郭稱(chēng)開(kāi)化縣;丘北縣增設一員五槽縣佐。裁撤廣南府,改稱(chēng)廣南縣;富州廳改富州縣;安平廳改安平縣。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恢復文山縣名,麻栗坡交涉副督辦公署改為麻栗坡對汛特別區督辦公署,直屬云南省都督府。安平縣改稱(chēng)馬關(guān)縣,原轄地東安里改設普蘭行政公署,轄西灑、疇陽(yáng)兩地域,隸馬關(guān)縣。民國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廣南縣在維摩設縣佐。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西灑、疇陽(yáng)由馬關(guān)析置設正縣名西疇縣。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江那、小維摩兩縣佐轄地合并設硯山設治局,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設正縣名硯山縣。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富州縣改稱(chēng)富寧縣。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文山、硯山、西疇、馬關(guān)、屏邊、丘北、廣南、富寧八縣隸屬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所設于文山縣城,稱(chēng)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zhuān)員公署。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云南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zhuān)員公署改稱(chēng)云南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zhuān)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對汛督辦署屬省轄外,轄區未變。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國民政府瀕臨滅亡,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人民武裝先后解放了文山地區,建立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2月,廣南、西疇、馬關(guān)三縣建立縣人民民主政權;3月,成立馬列坡縣人民民主政權;4月,文山、硯山、丘北三縣建立縣人民民主政府;6月,富寧縣成立縣人民民主政府;12月,河口縣城解放,成立縣人民民主政府。6月,于西疇縣西灑成立滇東南行政專(zhuān)員公署。1950年1月7日,文山縣城解放,滇東南行政專(zhuān)員公署進(jìn)駐文山縣城,3月,改稱(chēng)文山專(zhuān)區專(zhuān)員公署。1950年3月,將河口縣劃歸蒙自專(zhuān)區,6月將馬列坡縣改稱(chēng)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為麻栗坡縣。1958年4月1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建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實(shí)行民族區域自治,文山專(zhuān)區專(zhuān)員公署改稱(chēng)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huì )。1958年10月,西疇、麻栗坡兩縣合并稱(chēng)西疇縣,治所西疇興街;硯山縣并入文山縣稱(chēng)文山縣,治所文山城;全州共轄六個(gè)縣。1961年9月文山、硯山兩縣分設;西疇、麻栗坡縣兩縣分設,全州仍轄八個(gè)縣。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實(shí)行軍事管制,州軍事管制委員會(huì )取代州人民委員會(huì );8月先后成立縣軍事管制委員會(huì ),取代縣人民委員會(huì )。1968年9月,經(jīng)云南省革命委員會(huì )批準,成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huì ),各縣也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huì )。1980年11月25日,文山州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huì )第一次會(huì )議,根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規定,將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huì )改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轄各縣也先后恢復縣人民政府稱(chēng)謂至今。
潁川郡:戰國時(shí)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yíng)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潁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jīng)郡中大部分地區??ぶ卧O在陽(yáng)翟(今河南禹州),其時(shí)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cháng)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yáng)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shí)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潁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cháng)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潁川郡。唐朝時(shí)期復改為長(cháng)社,后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
文山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一、鐔(鐔)chán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甘肅之徽縣,山西之太原、朔州及雁北地區均有分布?!独m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平聲部。明代有鐔鑒,太平知府。
二、鐔(鐔)tán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上海,遼寧之沈陽(yáng),清原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吨袊帐洗笕肥蛰d并注此音;《姓氏詞典》引《正字通》亦收?;蛞鬰hán,又音xín,皆以為姓。東漢有鐔顯;三國時(shí)蜀有鐔承;明代有鐔鑒。
三、鐔(鐔)xín
罕見(jiàn)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音‘尋’;又音‘淫’。漢有廷尉鐔政,后漢有鐔顯,《蜀志》又有太常鐔丞。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笔晴喼疄樾?,或音xín,或音yín,又音tán,又音chán(按:此音非訛,蓋鐔即鏟,或以工具為氏)。宋代有鐔長(cháng)生,上洛太守。
四、鐔(鐔)xún
罕見(jiàn)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音‘尋’;又音‘淫’,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眳⒁?jiàn)“鐔”(yín、chán、tán)諸條。
五、鐔(鐔)yīn
罕見(jiàn)姓氏?!吨形拇笞值洹酚休d,其注引《鄭通志·氏族略》云:“音‘尋’,又音‘淫’。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睆V漢,今四川梓潼。
六、鐔(鐔)
鐔姓起源:鐔氏有Tán、Xún二音,見(jiàn)《正字通》。參見(jiàn)鐔(Xún)姓。
鐔姓名人:
鐔顯,漢時(shí)豫州刺史。鐔鑒,明時(shí)威縣人,宣德己酉舉人,任廣西太平府知府,見(jiàn)《正字通》。
七、鐔(鐔)
鐔姓分布:甘肅康縣、上海、遼寧沈陽(yáng)、臺灣臺北、新竹、河北石家莊等地均有此姓。
鐔姓起源:漢置鐔成縣,故城在今湖南靖縣西南。當以地為氏。
鐔姓名人:
鐔政,漢時(shí)廷尉。鐔承,三國時(shí)蜀國太常卿,鐔音Chán。
郡望:廣漢。
鐔姓姓氏源流
一、鐔(鐔)chán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甘肅之徽縣,山西之太原、朔州及雁北地區均有分布?!独m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平聲部。明代有鐔鑒,太平知府。
二、鐔(鐔)tán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上海,遼寧之沈陽(yáng),清原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吨袊帐洗笕肥蛰d并注此音;《姓氏詞典》引《正字通》亦收?;蛞鬰hán,又音xín,皆以為姓。東漢有鐔顯;三國時(shí)蜀有鐔承;明代有鐔鑒。
三、鐔(鐔)xín
罕見(jiàn)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音‘尋’;又音‘淫’。漢有廷尉鐔政,后漢有鐔顯,《蜀志》又有太常鐔丞。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笔晴喼疄樾?,或音xín,或音yín,又音tán,又音chán(按:此音非訛,蓋鐔即鏟,或以工具為氏)。宋代有鐔長(cháng)生,上洛太守。
四、鐔(鐔)xún
罕見(jiàn)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音‘尋’;又音‘淫’,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眳⒁?jiàn)“鐔”(yín、chán、tán)諸條。
五、鐔(鐔)yīn
罕見(jiàn)姓氏?!吨形拇笞值洹酚休d,其注引《鄭通志·氏族略》云:“音‘尋’,又音‘淫’。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睆V漢,今四川梓潼。
六、鐔(鐔)
鐔姓起源:鐔氏有Tán、Xún二音,見(jiàn)《正字通》。參見(jiàn)鐔(Xún)姓。
鐔姓名人:
鐔顯,漢時(shí)豫州刺史。鐔鑒,明時(shí)威縣人,宣德己酉舉人,任廣西太平府知府,見(jiàn)《正字通》。
七、鐔(鐔)
鐔姓分布:甘肅康縣、上海、遼寧沈陽(yáng)、臺灣臺北、新竹、河北石家莊等地均有此姓。
鐔姓起源:漢置鐔成縣,故城在今湖南靖縣西南。當以地為氏。
鐔姓名人:
鐔政,漢時(shí)廷尉。鐔承,三國時(shí)蜀國太常卿,鐔音Chán。
郡望:廣漢。
鐔姓堂號
文山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一、鐔(鐔)chán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甘肅之徽縣,山西之太原、朔州及雁北地區均有分布?!独m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平聲部。明代有鐔鑒,太平知府。
二、鐔(鐔)tán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上海,遼寧之沈陽(yáng),清原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吨袊帐洗笕肥蛰d并注此音;《姓氏詞典》引《正字通》亦收?;蛞鬰hán,又音xín,皆以為姓。東漢有鐔顯;三國時(shí)蜀有鐔承;明代有鐔鑒。
三、鐔(鐔)xín
罕見(jiàn)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音‘尋’;又音‘淫’。漢有廷尉鐔政,后漢有鐔顯,《蜀志》又有太常鐔丞。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笔晴喼疄樾?,或音xín,或音yín,又音tán,又音chán(按:此音非訛,蓋鐔即鏟,或以工具為氏)。宋代有鐔長(cháng)生,上洛太守。
四、鐔(鐔)xún
罕見(jiàn)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音‘尋’;又音‘淫’,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眳⒁?jiàn)“鐔”(yín、chán、tán)諸條。
五、鐔(鐔)yīn
罕見(jiàn)姓氏?!吨形拇笞值洹酚休d,其注引《鄭通志·氏族略》云:“音‘尋’,又音‘淫’。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睆V漢,今四川梓潼。
六、鐔(鐔)
鐔姓起源:鐔氏有Tán、Xún二音,見(jiàn)《正字通》。參見(jiàn)鐔(Xún)姓。
鐔姓名人:
鐔顯,漢時(shí)豫州刺史。鐔鑒,明時(shí)威縣人,宣德己酉舉人,任廣西太平府知府,見(jiàn)《正字通》。
七、鐔(鐔)
鐔姓分布:甘肅康縣、上海、遼寧沈陽(yáng)、臺灣臺北、新竹、河北石家莊等地均有此姓。
鐔姓起源:漢置鐔成縣,故城在今湖南靖縣西南。當以地為氏。
鐔姓名人:
鐔政,漢時(shí)廷尉。鐔承,三國時(shí)蜀國太常卿,鐔音Chán。
郡望: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