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1659 | 2018年 | 無(wú) | 2014年 | 無(wú) |
2013年 | 無(wú) | 2007年 | 無(wú) | 2006年 | 無(wú) |
1995年 | 無(wú) | 1987年 | 無(wú) | 1982年 | 無(wú) |
明朝 | 無(wú) | 元朝 | 無(wú) | 宋朝 | 無(wú) |
北宋 | 無(wú) |
穰姓起源
由于世系年湮久遠,因此,今吉安市各縣穰氏,尊穰權為1世祖。
穰權,字合宜,號澄庵,本貫山東濟南府濟陽(yáng)縣人。任河南開(kāi)封府儀封縣尹。唐憲宗時(shí),宦游吉州,卜居水東之玉原里,后建坊,因名穰家坊。生4子:演、渤、澤、潤。
安福穰氏,出自于穰權第4子穰潤(字象玉)之后。第10代穰正初,字樸庵,北宋徽宗時(shí),由明經(jīng),任廣東東莞縣知縣。南宋初,自廬陵水東齋樓前,徙居安福吉村之湖基(今洲湖鎮轄),為安福吉村穰氏始祖。18代穰自敬,徙本鄉厚富(口富)。24代穰以達,徙本鄉石富潭。
濟南穰氏字派 經(jīng)書(shū)傳代遠,學(xué)業(yè)與時(shí)新。修德思名教,齊家尚樸厚。(30世起)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穰曰鎬撰《濟南穰氏三修族譜總序》樹(shù)一本而千枝,水一源而百派,人家之族姓繁衍分而為各支各派者,莫不本于始祖之一人。我穰姓自司馬苴公而下遠莫可紀,其由山東徙居江右,則自苴公之遠孫權公始。當唐憲宗元和間,宦游吉州,卜居廬陵之水東玉原里,即今穰家坊也。生子四,長(cháng)演公,次渤公,次澤公,次潤公。渤公自唐文宗太和末己[注],自穰坊徙本邑敖城。潤公支下八代孫良紱公,自穰坊徙居齋樓前下井頭。十四代戴哲公,自穰坊徙居省城南昌善政坊。二十代一極公,自穰坊徙居壇邊。二十四代珙公,自穰坊徙居柳塘。演公支下十七代德厚公,自穰坊徙居蘆塘。澤公支下十七代德溥公,自穰坊徙居大塘頭。此因年代之遠近,以為次序也。其自齋樓而分者,則有十代正初公,徙居安福之吉村;懋元公,徙居城南之營(yíng)前。十七代予賢公,徙居吉水之山背。十八代念公,分居本村之廟前。
一、穰ráng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漢等地有分布?!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據《風(fēng)俗通》云:“田穰苴,諸田之族。穰,所食之邑,因為氏焉。穰苴為齊大司馬?!贝水斚党鎏锸?。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有穰氏,以邑為氏?!睉饑鴷r(shí)楚有穰邑,即今河南鄧縣,此亦以邑為氏。望出上邽?!吨駮?shū)紀年》有穰庇。
二、穰
穰姓分布:北京、湖北武漢、臺灣桃園、花蓮、基隆、江西興國、定南等地均有此姓。
穰姓起源:
1、春秋時(shí)齊大司馬田穰苴之后,穰系所食之邑,因以為氏,見(jiàn)《風(fēng)俗通》。
2、古穰國,羋姓,后滅于楚,為楚大夫采邑。
3、穰,戰國時(shí)韓邑(故城在今河南鄧縣),后入秦,昭王封魏冉為穰侯,因以為氏。
郡望:高平,河內、上邽。
穰姓歷史名人
穰姓古代名人
穰權唐代,官員,濟南郡人,曾任河南儀封縣縣尹,後遷居江西,成為江西穰氏的一世祖。
穰姓姓氏源流
一、穰ráng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漢等地有分布?!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據《風(fēng)俗通》云:“田穰苴,諸田之族。穰,所食之邑,因為氏焉。穰苴為齊大司馬?!贝水斚党鎏锸?。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有穰氏,以邑為氏?!睉饑鴷r(shí)楚有穰邑,即今河南鄧縣,此亦以邑為氏。望出上邽?!吨駮?shū)紀年》有穰庇。
二、穰
穰姓分布:北京、湖北武漢、臺灣桃園、花蓮、基隆、江西興國、定南等地均有此姓。
穰姓起源:
1、春秋時(shí)齊大司馬田穰苴之后,穰系所食之邑,因以為氏,見(jiàn)《風(fēng)俗通》。
2、古穰國,羋姓,后滅于楚,為楚大夫采邑。
3、穰,戰國時(shí)韓邑(故城在今河南鄧縣),后入秦,昭王封魏冉為穰侯,因以為氏。
郡望:高平,河內、上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