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6 | 2018年 | 6 | 2014年 | 6 |
2013年 | 6 | 2007年 | 6 | 2006年 | 6 |
1995年 | 6 | 1987年 | 6 | 1982年 | 6 |
明朝 | 6 | 元朝 | 8 | 宋朝 | 7 |
北宋 | 16 |
楊姓起源
楊姓主要源自:姬姓、揚姓。
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種說(shuō)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shí),封次子于楊,稱(chēng)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漢字演變
②源于周宣王子長(cháng)父。宣王時(shí)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cháng)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shí)楊為晉所滅,其后裔以楊為姓。
③源于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后,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shí)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后代開(kāi)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fā)展的主流,史稱(chēng)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
古時(shí)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于改姓而來(lái):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guò)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楊姓起源說(shuō)
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cháng)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yè)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shí),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西晉氏族首領(lǐng)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光,本姓喬,少時(shí)養于內侍楊玄價(jià)家,遂轉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shí),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
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xué)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shí),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cháng)大,力學(xué)皆?xún)?yōu),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④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yáng)后,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shí)為白族第一大姓。
得姓始祖
楊伯僑,又名文實(shí),獻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勛,仍封伯僑于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謚賢敬。
宋朝時(shí)期,楊姓大約有210萬(wàn)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張、趙、劉、陳之后,為宋朝第7大姓。楊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陜西、山西,這三省楊姓大約占全國楊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這三省的楊姓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陜晉、冀豫為中心的三大塊楊姓聚集地。
明朝時(shí)期,楊姓大約有240萬(wàn)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6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蘇(10.3%)、山東(10.1%),這四省楊姓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陜西(5.9%)、湖南(5.5%),這五省的楊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躍成為楊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國人口純增長(cháng)率是20%,楊姓人口增長(cháng)比全國人口的增長(cháng)速度要慢些,楊姓人口總增加率僅為13%,凈增加了30萬(wàn)。楊姓人口的分布總格局也發(fā)生變化,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陜、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西部傳到了東南部。
當代,楊姓總人口已超過(guò)4000萬(wàn),為全國6大姓之一,約占全國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東、湖北、湖南、貴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為當代楊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云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在人群中,分布在云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楊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達13%,占了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大約23%的楊姓人口。在晉冀豫、京津、陜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廣西中部,楊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蓋面積占了國土面積的27.3%,居住了大約34%的楊姓人口。
主要有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等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陜西之弘農縣,今為陜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fā)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guān)西堂:東漢時(shí)有關(guān)西人楊震,博覽明經(jīng),時(shí)人稱(chēng)他是“關(guān)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shí),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shí)說(shu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shuō)沒(méi)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此外,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光裕堂、賜書(shū)堂、崇本堂、清白堂、務(wù)本堂、紹興堂、瑞本堂、紹先堂、河東堂、棲霞堂、秦和堂、鴻儀堂、安陽(yáng)堂、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一、楊(楊)yáng
現行常見(jiàn)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等地有分布。漢、回、彝、侗、鮮、白、傣、滿(mǎn)、水、蒙、壯、瑤、京、黎、苗、怒、羌、東鄉、裕固、錫伯、哈尼、德昂、普米、阿昌、景頗、布依、傈僳、拉祜、仡佬、納西、高山、達斡爾等多個(gè)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短茣?shū)·宰相世系表》載:“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按:楊侯,或作‘揚侯’);一云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突生羊舌大夫也。又云:晉之公族也,食邑于羊舌,凡三縣,二曰楊氏。突生職,職生赤,赤生容肸、字叔向,晉太傅,食采楊氏,其后以邑為氏?!庇?,蔡邕《司空楊公碑》:“公諱秉,字叔節,弘農華陰人。其先蓋周武王之穆、晉唐叔之后也。末葉以支子食邑于楊,因氏焉?!薄独m通志·氏族略》亦注:“唐叔虞之后伯僑封楊侯,因以為氏。一云周宣王曾孫封楊,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逼浒丛疲骸皸钍蠟闈h著(zhù)姓,楊喜從‘木’;揚雄從‘手’。從木之楊,周有楊朱;從手之揚,晉有揚食我,其始本不通也。鄭樵‘以邑為氏’內有揚無(wú)楊;注內亦不言有從木者,何歟?考《左傳》霍、楊、韓、魏,皆姬姓國。漢《地理表》‘河東陽(yáng)縣’(注)曰:‘古楊國’,其字皆從木?!稌x語(yǔ)》叔向食采于揚。其子食我,以邑為氏,有罪而滅族。是周伯僑以支庶受封于陽(yáng),其后為楊氏,晉叔向以大夫食采于揚,其后為揚氏。子云(按:漢揚雄字)先敘伯僑之楊,而云揚為別族,其意或有所諱也。漢楊修‘吾家子云’一語(yǔ),乃文人應酬之詞,未可據為典要?!比?,無(wú)論如何,知楊氏或出自姬姓。
1、或為周宣王之后,以國為氏;
2、或為唐叔虞之后,以邑為氏。
3、《姓氏考略》據《晉書(shū)》載:氐族有楊氏,世居仇池。其地在今甘肅成縣仇池山。
4、其據《魏書(shū)》又載:“莫胡盧氏改為楊氏”,則此楊似出自鮮卑。
5、其據《唐書(shū)》載:“楊光進(jìn),沙陀部人,別為一派?!眲t此當出自西突厥。
6、或為冒姓?!独m通志·氏族略》載:“宋寧宗后,楊氏,少以姿容選入宮,忘其姓氏?;蛑^會(huì )稽有楊次山者,后自謂其兄,乃姓楊氏?!?/p>
7、或為蒙古人姓氏所改?!独m通志·氏族略》載:“明賜元人姓名巴珠曰楊效誠;阿爾婁臺曰楊汝誠;托克托曰楊必敬?!?/p>
8、清代高麗族有楊姓。世居輝寧地方?!肚逋ㄖ尽な献迓浴酚休d。
9、或為滿(mǎn)族姓氏所改?!稘M(mǎn)族姓氏錄》載:“滿(mǎn)族之楊佳氏、富爾哈氏改為單姓‘楊’?!?/p>
10、或為蒙古族“烏古納”氏所改。蓋“烏古納”之漢意為“羊”?;蛉∑錆h意“羊”、諧以同音字“楊”而為單姓。
11、彝族之楊氏,則由“察普”所改?!安炱铡奔床菔献?,或以為姓。后改為單姓“楊”。
12、羌族之楊姓,或以人名為姓。羌有“楊塔爾”者,其后或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13、白族之楊姓,傳說(shuō)為三國時(shí)諸葛亮所賜?!吨袊说男彰ぐ鬃濉份d:“三國時(shí)諸葛亮賜各酋長(cháng)楊、李、趙等姓?!?/p>
14、苗族之楊姓,來(lái)源不一:或為人名所改,有名“樣金”者。樣、楊音近。遂以楊為姓;或由歐姓所改、貴州之臺江有分布。
15、納西族之楊姓,或為“牙爾”所改。本為家名,遂以為氏。后或改為單姓“楊”。
16、景頗族之楊姓,由“木然”氏所改?;蚋臑椤吧惺稀?。
17、阿昌族之楊姓則出自“喇碑”氏。漢意為“太陽(yáng)”,或取其漢意“太陽(yáng)”之“陽(yáng)”音、諧以漢字“楊”而為姓;
18、普米族之楊,則出自“熊·扛尼”氏;
19、錫伯族之楊姓,則由楊佳、楊吉哩、楊阿里等姓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20、裕固族之楊姓,由亞赫拉格氏(按:或作“亞拉格氏”,唐代作藥羅葛、藥樂(lè )葛;宋代則作夜落紇、夜落隔)所改;
21、達斡爾族之楊姓,來(lái)源不一:或為亞爾茲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之“楊”而為單姓;或為畢力央氏所改,似取其尾音諧以漢姓“楊”字而得。注(10)——(21)見(jiàn)《中國人的姓名》。春秋時(shí)晉有楊回;漢代有楊虎,太尉;隋代有楊堅、楊廣父子,隋帝;宋代有楊萬(wàn)里,詩(shī)人;清代有楊沂孫,常熟人,鳳陽(yáng)知府;又,太平天國有楊秀清。
二、楊(楊)
楊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3.1%,為中國人口最多第六大姓。尤以長(cháng)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楊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楊(即揚,故城在今山西洪洞東南15里),號楊侯,后并于晉,因以為氏。
2、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后伯僑以支庶受封楊侯,因以為氏。
3、周景王之后有楊氏。
4、晉之公族食邑于羊舌有三縣,其二曰楊氏(故城在今河北寧晉),其后以邑為氏。
5、晉大夫揚食我之后有楊氏。
6、北魏莫胡盧氏后改為楊氏。
7、漢時(shí)武都白馬氐,亦稱(chēng)仇池氐,有楊氏。唐時(shí)南蠻有楊姓,世為酋長(cháng),此亦系白馬氐之遺種,見(jiàn)《唐書(shū)》。
8、隋時(shí)鮮卑族有楊姓,系尉遲氏所改。
9、五代時(shí)后晉突厥沙陀部人有楊姓,沙陀部人楊光遠即是。
10、西夏人姓。
11、明時(shí)賜元人巴珠、阿爾婁臺、托克托等均為楊姓。
12、清滿(mǎn)洲人姓,世居遼陽(yáng)。又清滿(mǎn)洲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瑪察氏、富勒哈、楊那氏、揚佳氏等后均改為楊氏。
13、清高麗人姓,世居輝寧。今朝鮮族姓。
14、清云南府、貴陽(yáng)府等地土司多楊姓。
15、拉祜族之黃苦聰人樓牙氏,漢姓為楊。
16、哈尼族樓必氏,漢姓為楊。
17、普米族巴落瓦支氏、窮扛尼氏,漢姓均為楊。
18、彝族姓。彝族姐覺(jué)氏,漢姓為楊(132
楊姓名人:
楊朱,戰國時(shí)人。
郡望:天水、弘農。
其他:
①日本占領(lǐng)臺灣時(shí)期,臺灣楊姓曾被迫改用楊川、柳生、柳村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仍恢復為楊姓。②日本侵占臺灣時(shí)期,臺灣土著(zhù)中以日本姓戶(hù)山、古家為氏者,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改用漢姓楊。
楊姓歷史名人
楊姓古代名人
楊朱戰國,魏國,哲學(xué)家,道家楊朱學(xué)說(shuō)派創(chuàng )始人
楊雄西漢,前53年-18年,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漢賦四大家之一
楊震東漢,?-124年,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官員,曾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堅隋朝,541年-604年,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代周建隋滅陳,結束南北分裂局面
楊素隋朝,544年-606年,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隋朝開(kāi)國元勛
楊廣隋朝,569─618年,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完善科舉制度,開(kāi)鑿大運河
楊行密唐末,852年-905年,廬州合肥(今安徽長(cháng)豐),政治家、軍事家,五代十國時(shí)期吳國奠基人
楊業(yè)北宋,?-98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將領(lǐng)
楊安兒金末,?-1214年,山東東路益都(今山東青州),紅襖軍起義首領(lǐng)
楊萬(wàn)里南宋,1127年-1206年,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南宋四大家之一
楊璟明朝,?-1383年,合肥,將領(lǐng),封璟營(yíng)陽(yáng)侯
楊士奇明朝,1366年-1444年,江西泰和(今江西省泰和縣),內閣首輔,政治家
楊榮明朝,1371年-1440年,建安(今福建建甌),內閣大學(xué)士
楊溥明朝,1372年-1446年,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內閣首輔,謚號文定
楊一清明朝 1454年-1530年,鎮江丹徒(今屬江蘇?。?,政治家、文學(xué)家
楊繼盛明朝 1516年-1555年,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諫臣,官至兵部員外郎
楊姓近代名人
楊秀清清朝,1823年-1856年,廣西桂平,太平天國左輔正軍師
楊姓郡望
主要有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等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陜西之弘農縣,今為陜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fā)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guān)西堂:東漢時(shí)有關(guān)西人楊震,博覽明經(jīng),時(shí)人稱(chēng)他是“關(guān)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shí),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shí)說(shu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shuō)沒(méi)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此外,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光裕堂、賜書(shū)堂、崇本堂、清白堂、務(wù)本堂、紹興堂、瑞本堂、紹先堂、河東堂、棲霞堂、秦和堂、鴻儀堂、安陽(yáng)堂、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一、楊(楊)yáng
現行常見(jiàn)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等地有分布。漢、回、彝、侗、鮮、白、傣、滿(mǎn)、水、蒙、壯、瑤、京、黎、苗、怒、羌、東鄉、裕固、錫伯、哈尼、德昂、普米、阿昌、景頗、布依、傈僳、拉祜、仡佬、納西、高山、達斡爾等多個(gè)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短茣?shū)·宰相世系表》載:“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按:楊侯,或作‘揚侯’);一云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突生羊舌大夫也。又云:晉之公族也,食邑于羊舌,凡三縣,二曰楊氏。突生職,職生赤,赤生容肸、字叔向,晉太傅,食采楊氏,其后以邑為氏?!庇?,蔡邕《司空楊公碑》:“公諱秉,字叔節,弘農華陰人。其先蓋周武王之穆、晉唐叔之后也。末葉以支子食邑于楊,因氏焉?!薄独m通志·氏族略》亦注:“唐叔虞之后伯僑封楊侯,因以為氏。一云周宣王曾孫封楊,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逼浒丛疲骸皸钍蠟闈h著(zhù)姓,楊喜從‘木’;揚雄從‘手’。從木之楊,周有楊朱;從手之揚,晉有揚食我,其始本不通也。鄭樵‘以邑為氏’內有揚無(wú)楊;注內亦不言有從木者,何歟?考《左傳》霍、楊、韓、魏,皆姬姓國。漢《地理表》‘河東陽(yáng)縣’(注)曰:‘古楊國’,其字皆從木?!稌x語(yǔ)》叔向食采于揚。其子食我,以邑為氏,有罪而滅族。是周伯僑以支庶受封于陽(yáng),其后為楊氏,晉叔向以大夫食采于揚,其后為揚氏。子云(按:漢揚雄字)先敘伯僑之楊,而云揚為別族,其意或有所諱也。漢楊修‘吾家子云’一語(yǔ),乃文人應酬之詞,未可據為典要?!比?,無(wú)論如何,知楊氏或出自姬姓。
1、或為周宣王之后,以國為氏;
2、或為唐叔虞之后,以邑為氏。
3、《姓氏考略》據《晉書(shū)》載:氐族有楊氏,世居仇池。其地在今甘肅成縣仇池山。
4、其據《魏書(shū)》又載:“莫胡盧氏改為楊氏”,則此楊似出自鮮卑。
5、其據《唐書(shū)》載:“楊光進(jìn),沙陀部人,別為一派?!眲t此當出自西突厥。
6、或為冒姓?!独m通志·氏族略》載:“宋寧宗后,楊氏,少以姿容選入宮,忘其姓氏?;蛑^會(huì )稽有楊次山者,后自謂其兄,乃姓楊氏?!?/p>
7、或為蒙古人姓氏所改?!独m通志·氏族略》載:“明賜元人姓名巴珠曰楊效誠;阿爾婁臺曰楊汝誠;托克托曰楊必敬?!?/p>
8、清代高麗族有楊姓。世居輝寧地方?!肚逋ㄖ尽な献迓浴酚休d。
9、或為滿(mǎn)族姓氏所改?!稘M(mǎn)族姓氏錄》載:“滿(mǎn)族之楊佳氏、富爾哈氏改為單姓‘楊’?!?/p>
10、或為蒙古族“烏古納”氏所改。蓋“烏古納”之漢意為“羊”?;蛉∑錆h意“羊”、諧以同音字“楊”而為單姓。
11、彝族之楊氏,則由“察普”所改?!安炱铡奔床菔献?,或以為姓。后改為單姓“楊”。
12、羌族之楊姓,或以人名為姓。羌有“楊塔爾”者,其后或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13、白族之楊姓,傳說(shuō)為三國時(shí)諸葛亮所賜?!吨袊说男彰ぐ鬃濉份d:“三國時(shí)諸葛亮賜各酋長(cháng)楊、李、趙等姓?!?/p>
14、苗族之楊姓,來(lái)源不一:或為人名所改,有名“樣金”者。樣、楊音近。遂以楊為姓;或由歐姓所改、貴州之臺江有分布。
15、納西族之楊姓,或為“牙爾”所改。本為家名,遂以為氏。后或改為單姓“楊”。
16、景頗族之楊姓,由“木然”氏所改?;蚋臑椤吧惺稀?。
17、阿昌族之楊姓則出自“喇碑”氏。漢意為“太陽(yáng)”,或取其漢意“太陽(yáng)”之“陽(yáng)”音、諧以漢字“楊”而為姓;
18、普米族之楊,則出自“熊·扛尼”氏;
19、錫伯族之楊姓,則由楊佳、楊吉哩、楊阿里等姓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20、裕固族之楊姓,由亞赫拉格氏(按:或作“亞拉格氏”,唐代作藥羅葛、藥樂(lè )葛;宋代則作夜落紇、夜落隔)所改;
21、達斡爾族之楊姓,來(lái)源不一:或為亞爾茲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之“楊”而為單姓;或為畢力央氏所改,似取其尾音諧以漢姓“楊”字而得。注(10)——(21)見(jiàn)《中國人的姓名》。春秋時(shí)晉有楊回;漢代有楊虎,太尉;隋代有楊堅、楊廣父子,隋帝;宋代有楊萬(wàn)里,詩(shī)人;清代有楊沂孫,常熟人,鳳陽(yáng)知府;又,太平天國有楊秀清。
二、楊(楊)
楊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3.1%,為中國人口最多第六大姓。尤以長(cháng)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楊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楊(即揚,故城在今山西洪洞東南15里),號楊侯,后并于晉,因以為氏。
2、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后伯僑以支庶受封楊侯,因以為氏。
3、周景王之后有楊氏。
4、晉之公族食邑于羊舌有三縣,其二曰楊氏(故城在今河北寧晉),其后以邑為氏。
5、晉大夫揚食我之后有楊氏。
6、北魏莫胡盧氏后改為楊氏。
7、漢時(shí)武都白馬氐,亦稱(chēng)仇池氐,有楊氏。唐時(shí)南蠻有楊姓,世為酋長(cháng),此亦系白馬氐之遺種,見(jiàn)《唐書(shū)》。
8、隋時(shí)鮮卑族有楊姓,系尉遲氏所改。
9、五代時(shí)后晉突厥沙陀部人有楊姓,沙陀部人楊光遠即是。
10、西夏人姓。
11、明時(shí)賜元人巴珠、阿爾婁臺、托克托等均為楊姓。
12、清滿(mǎn)洲人姓,世居遼陽(yáng)。又清滿(mǎn)洲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瑪察氏、富勒哈、楊那氏、揚佳氏等后均改為楊氏。
13、清高麗人姓,世居輝寧。今朝鮮族姓。
14、清云南府、貴陽(yáng)府等地土司多楊姓。
15、拉祜族之黃苦聰人樓牙氏,漢姓為楊。
16、哈尼族樓必氏,漢姓為楊。
17、普米族巴落瓦支氏、窮扛尼氏,漢姓均為楊。
18、彝族姓。彝族姐覺(jué)氏,漢姓為楊(132
楊姓名人:
楊朱,戰國時(shí)人。
郡望:天水、弘農。
其他:
①日本占領(lǐng)臺灣時(shí)期,臺灣楊姓曾被迫改用楊川、柳生、柳村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仍恢復為楊姓。②日本侵占臺灣時(shí)期,臺灣土著(zhù)中以日本姓戶(hù)山、古家為氏者,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改用漢姓楊。
楊姓姓氏源流
一、楊(楊)yáng
現行常見(jiàn)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等地有分布。漢、回、彝、侗、鮮、白、傣、滿(mǎn)、水、蒙、壯、瑤、京、黎、苗、怒、羌、東鄉、裕固、錫伯、哈尼、德昂、普米、阿昌、景頗、布依、傈僳、拉祜、仡佬、納西、高山、達斡爾等多個(gè)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短茣?shū)·宰相世系表》載:“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按:楊侯,或作‘揚侯’);一云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突生羊舌大夫也。又云:晉之公族也,食邑于羊舌,凡三縣,二曰楊氏。突生職,職生赤,赤生容肸、字叔向,晉太傅,食采楊氏,其后以邑為氏?!庇?,蔡邕《司空楊公碑》:“公諱秉,字叔節,弘農華陰人。其先蓋周武王之穆、晉唐叔之后也。末葉以支子食邑于楊,因氏焉?!薄独m通志·氏族略》亦注:“唐叔虞之后伯僑封楊侯,因以為氏。一云周宣王曾孫封楊,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逼浒丛疲骸皸钍蠟闈h著(zhù)姓,楊喜從‘木’;揚雄從‘手’。從木之楊,周有楊朱;從手之揚,晉有揚食我,其始本不通也。鄭樵‘以邑為氏’內有揚無(wú)楊;注內亦不言有從木者,何歟?考《左傳》霍、楊、韓、魏,皆姬姓國。漢《地理表》‘河東陽(yáng)縣’(注)曰:‘古楊國’,其字皆從木?!稌x語(yǔ)》叔向食采于揚。其子食我,以邑為氏,有罪而滅族。是周伯僑以支庶受封于陽(yáng),其后為楊氏,晉叔向以大夫食采于揚,其后為揚氏。子云(按:漢揚雄字)先敘伯僑之楊,而云揚為別族,其意或有所諱也。漢楊修‘吾家子云’一語(yǔ),乃文人應酬之詞,未可據為典要?!比?,無(wú)論如何,知楊氏或出自姬姓。
1、或為周宣王之后,以國為氏;
2、或為唐叔虞之后,以邑為氏。
3、《姓氏考略》據《晉書(shū)》載:氐族有楊氏,世居仇池。其地在今甘肅成縣仇池山。
4、其據《魏書(shū)》又載:“莫胡盧氏改為楊氏”,則此楊似出自鮮卑。
5、其據《唐書(shū)》載:“楊光進(jìn),沙陀部人,別為一派?!眲t此當出自西突厥。
6、或為冒姓?!独m通志·氏族略》載:“宋寧宗后,楊氏,少以姿容選入宮,忘其姓氏?;蛑^會(huì )稽有楊次山者,后自謂其兄,乃姓楊氏?!?/p>
7、或為蒙古人姓氏所改?!独m通志·氏族略》載:“明賜元人姓名巴珠曰楊效誠;阿爾婁臺曰楊汝誠;托克托曰楊必敬?!?/p>
8、清代高麗族有楊姓。世居輝寧地方?!肚逋ㄖ尽な献迓浴酚休d。
9、或為滿(mǎn)族姓氏所改?!稘M(mǎn)族姓氏錄》載:“滿(mǎn)族之楊佳氏、富爾哈氏改為單姓‘楊’?!?/p>
10、或為蒙古族“烏古納”氏所改。蓋“烏古納”之漢意為“羊”?;蛉∑錆h意“羊”、諧以同音字“楊”而為單姓。
11、彝族之楊氏,則由“察普”所改?!安炱铡奔床菔献?,或以為姓。后改為單姓“楊”。
12、羌族之楊姓,或以人名為姓。羌有“楊塔爾”者,其后或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13、白族之楊姓,傳說(shuō)為三國時(shí)諸葛亮所賜?!吨袊说男彰ぐ鬃濉份d:“三國時(shí)諸葛亮賜各酋長(cháng)楊、李、趙等姓?!?/p>
14、苗族之楊姓,來(lái)源不一:或為人名所改,有名“樣金”者。樣、楊音近。遂以楊為姓;或由歐姓所改、貴州之臺江有分布。
15、納西族之楊姓,或為“牙爾”所改。本為家名,遂以為氏。后或改為單姓“楊”。
16、景頗族之楊姓,由“木然”氏所改?;蚋臑椤吧惺稀?。
17、阿昌族之楊姓則出自“喇碑”氏。漢意為“太陽(yáng)”,或取其漢意“太陽(yáng)”之“陽(yáng)”音、諧以漢字“楊”而為姓;
18、普米族之楊,則出自“熊·扛尼”氏;
19、錫伯族之楊姓,則由楊佳、楊吉哩、楊阿里等姓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20、裕固族之楊姓,由亞赫拉格氏(按:或作“亞拉格氏”,唐代作藥羅葛、藥樂(lè )葛;宋代則作夜落紇、夜落隔)所改;
21、達斡爾族之楊姓,來(lái)源不一:或為亞爾茲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之“楊”而為單姓;或為畢力央氏所改,似取其尾音諧以漢姓“楊”字而得。注(10)——(21)見(jiàn)《中國人的姓名》。春秋時(shí)晉有楊回;漢代有楊虎,太尉;隋代有楊堅、楊廣父子,隋帝;宋代有楊萬(wàn)里,詩(shī)人;清代有楊沂孫,常熟人,鳳陽(yáng)知府;又,太平天國有楊秀清。
二、楊(楊)
楊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3.1%,為中國人口最多第六大姓。尤以長(cháng)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楊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楊(即揚,故城在今山西洪洞東南15里),號楊侯,后并于晉,因以為氏。
2、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后伯僑以支庶受封楊侯,因以為氏。
3、周景王之后有楊氏。
4、晉之公族食邑于羊舌有三縣,其二曰楊氏(故城在今河北寧晉),其后以邑為氏。
5、晉大夫揚食我之后有楊氏。
6、北魏莫胡盧氏后改為楊氏。
7、漢時(shí)武都白馬氐,亦稱(chēng)仇池氐,有楊氏。唐時(shí)南蠻有楊姓,世為酋長(cháng),此亦系白馬氐之遺種,見(jiàn)《唐書(shū)》。
8、隋時(shí)鮮卑族有楊姓,系尉遲氏所改。
9、五代時(shí)后晉突厥沙陀部人有楊姓,沙陀部人楊光遠即是。
10、西夏人姓。
11、明時(shí)賜元人巴珠、阿爾婁臺、托克托等均為楊姓。
12、清滿(mǎn)洲人姓,世居遼陽(yáng)。又清滿(mǎn)洲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瑪察氏、富勒哈、楊那氏、揚佳氏等后均改為楊氏。
13、清高麗人姓,世居輝寧。今朝鮮族姓。
14、清云南府、貴陽(yáng)府等地土司多楊姓。
15、拉祜族之黃苦聰人樓牙氏,漢姓為楊。
16、哈尼族樓必氏,漢姓為楊。
17、普米族巴落瓦支氏、窮扛尼氏,漢姓均為楊。
18、彝族姓。彝族姐覺(jué)氏,漢姓為楊(132
楊姓名人:
楊朱,戰國時(shí)人。
郡望:天水、弘農。
其他:
①日本占領(lǐng)臺灣時(shí)期,臺灣楊姓曾被迫改用楊川、柳生、柳村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仍恢復為楊姓。②日本侵占臺灣時(shí)期,臺灣土著(zhù)中以日本姓戶(hù)山、古家為氏者,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改用漢姓楊。
楊姓堂號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陜西之弘農縣,今為陜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fā)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guān)西堂:東漢時(shí)有關(guān)西人楊震,博覽明經(jīng),時(shí)人稱(chēng)他是“關(guān)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shí),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shí)說(shu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shuō)沒(méi)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此外,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光裕堂、賜書(shū)堂、崇本堂、清白堂、務(wù)本堂、紹興堂、瑞本堂、紹先堂、河東堂、棲霞堂、秦和堂、鴻儀堂、安陽(yáng)堂、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一、楊(楊)yáng
現行常見(jiàn)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等地有分布。漢、回、彝、侗、鮮、白、傣、滿(mǎn)、水、蒙、壯、瑤、京、黎、苗、怒、羌、東鄉、裕固、錫伯、哈尼、德昂、普米、阿昌、景頗、布依、傈僳、拉祜、仡佬、納西、高山、達斡爾等多個(gè)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短茣?shū)·宰相世系表》載:“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按:楊侯,或作‘揚侯’);一云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突生羊舌大夫也。又云:晉之公族也,食邑于羊舌,凡三縣,二曰楊氏。突生職,職生赤,赤生容肸、字叔向,晉太傅,食采楊氏,其后以邑為氏?!庇?,蔡邕《司空楊公碑》:“公諱秉,字叔節,弘農華陰人。其先蓋周武王之穆、晉唐叔之后也。末葉以支子食邑于楊,因氏焉?!薄独m通志·氏族略》亦注:“唐叔虞之后伯僑封楊侯,因以為氏。一云周宣王曾孫封楊,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逼浒丛疲骸皸钍蠟闈h著(zhù)姓,楊喜從‘木’;揚雄從‘手’。從木之楊,周有楊朱;從手之揚,晉有揚食我,其始本不通也。鄭樵‘以邑為氏’內有揚無(wú)楊;注內亦不言有從木者,何歟?考《左傳》霍、楊、韓、魏,皆姬姓國。漢《地理表》‘河東陽(yáng)縣’(注)曰:‘古楊國’,其字皆從木?!稌x語(yǔ)》叔向食采于揚。其子食我,以邑為氏,有罪而滅族。是周伯僑以支庶受封于陽(yáng),其后為楊氏,晉叔向以大夫食采于揚,其后為揚氏。子云(按:漢揚雄字)先敘伯僑之楊,而云揚為別族,其意或有所諱也。漢楊修‘吾家子云’一語(yǔ),乃文人應酬之詞,未可據為典要?!比?,無(wú)論如何,知楊氏或出自姬姓。
1、或為周宣王之后,以國為氏;
2、或為唐叔虞之后,以邑為氏。
3、《姓氏考略》據《晉書(shū)》載:氐族有楊氏,世居仇池。其地在今甘肅成縣仇池山。
4、其據《魏書(shū)》又載:“莫胡盧氏改為楊氏”,則此楊似出自鮮卑。
5、其據《唐書(shū)》載:“楊光進(jìn),沙陀部人,別為一派?!眲t此當出自西突厥。
6、或為冒姓?!独m通志·氏族略》載:“宋寧宗后,楊氏,少以姿容選入宮,忘其姓氏?;蛑^會(huì )稽有楊次山者,后自謂其兄,乃姓楊氏?!?/p>
7、或為蒙古人姓氏所改?!独m通志·氏族略》載:“明賜元人姓名巴珠曰楊效誠;阿爾婁臺曰楊汝誠;托克托曰楊必敬?!?/p>
8、清代高麗族有楊姓。世居輝寧地方?!肚逋ㄖ尽な献迓浴酚休d。
9、或為滿(mǎn)族姓氏所改?!稘M(mǎn)族姓氏錄》載:“滿(mǎn)族之楊佳氏、富爾哈氏改為單姓‘楊’?!?/p>
10、或為蒙古族“烏古納”氏所改。蓋“烏古納”之漢意為“羊”?;蛉∑錆h意“羊”、諧以同音字“楊”而為單姓。
11、彝族之楊氏,則由“察普”所改?!安炱铡奔床菔献?,或以為姓。后改為單姓“楊”。
12、羌族之楊姓,或以人名為姓。羌有“楊塔爾”者,其后或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13、白族之楊姓,傳說(shuō)為三國時(shí)諸葛亮所賜?!吨袊说男彰ぐ鬃濉份d:“三國時(shí)諸葛亮賜各酋長(cháng)楊、李、趙等姓?!?/p>
14、苗族之楊姓,來(lái)源不一:或為人名所改,有名“樣金”者。樣、楊音近。遂以楊為姓;或由歐姓所改、貴州之臺江有分布。
15、納西族之楊姓,或為“牙爾”所改。本為家名,遂以為氏。后或改為單姓“楊”。
16、景頗族之楊姓,由“木然”氏所改?;蚋臑椤吧惺稀?。
17、阿昌族之楊姓則出自“喇碑”氏。漢意為“太陽(yáng)”,或取其漢意“太陽(yáng)”之“陽(yáng)”音、諧以漢字“楊”而為姓;
18、普米族之楊,則出自“熊·扛尼”氏;
19、錫伯族之楊姓,則由楊佳、楊吉哩、楊阿里等姓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20、裕固族之楊姓,由亞赫拉格氏(按:或作“亞拉格氏”,唐代作藥羅葛、藥樂(lè )葛;宋代則作夜落紇、夜落隔)所改;
21、達斡爾族之楊姓,來(lái)源不一:或為亞爾茲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之“楊”而為單姓;或為畢力央氏所改,似取其尾音諧以漢姓“楊”字而得。注(10)——(21)見(jiàn)《中國人的姓名》。春秋時(shí)晉有楊回;漢代有楊虎,太尉;隋代有楊堅、楊廣父子,隋帝;宋代有楊萬(wàn)里,詩(shī)人;清代有楊沂孫,常熟人,鳳陽(yáng)知府;又,太平天國有楊秀清。
二、楊(楊)
楊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3.1%,為中國人口最多第六大姓。尤以長(cháng)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楊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楊(即揚,故城在今山西洪洞東南15里),號楊侯,后并于晉,因以為氏。
2、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后伯僑以支庶受封楊侯,因以為氏。
3、周景王之后有楊氏。
4、晉之公族食邑于羊舌有三縣,其二曰楊氏(故城在今河北寧晉),其后以邑為氏。
5、晉大夫揚食我之后有楊氏。
6、北魏莫胡盧氏后改為楊氏。
7、漢時(shí)武都白馬氐,亦稱(chēng)仇池氐,有楊氏。唐時(shí)南蠻有楊姓,世為酋長(cháng),此亦系白馬氐之遺種,見(jiàn)《唐書(shū)》。
8、隋時(shí)鮮卑族有楊姓,系尉遲氏所改。
9、五代時(shí)后晉突厥沙陀部人有楊姓,沙陀部人楊光遠即是。
10、西夏人姓。
11、明時(shí)賜元人巴珠、阿爾婁臺、托克托等均為楊姓。
12、清滿(mǎn)洲人姓,世居遼陽(yáng)。又清滿(mǎn)洲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瑪察氏、富勒哈、楊那氏、揚佳氏等后均改為楊氏。
13、清高麗人姓,世居輝寧。今朝鮮族姓。
14、清云南府、貴陽(yáng)府等地土司多楊姓。
15、拉祜族之黃苦聰人樓牙氏,漢姓為楊。
16、哈尼族樓必氏,漢姓為楊。
17、普米族巴落瓦支氏、窮扛尼氏,漢姓均為楊。
18、彝族姓。彝族姐覺(jué)氏,漢姓為楊(132
楊姓名人:
楊朱,戰國時(shí)人。
郡望:天水、弘農。
其他:
①日本占領(lǐng)臺灣時(shí)期,臺灣楊姓曾被迫改用楊川、柳生、柳村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仍恢復為楊姓。②日本侵占臺灣時(shí)期,臺灣土著(zhù)中以日本姓戶(hù)山、古家為氏者,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改用漢姓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