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1077 | 2018年 | 無(wú) | 2014年 | 無(wú) |
2013年 | 無(wú) | 2007年 | 無(wú) | 2006年 | 無(wú) |
1995年 | 無(wú) | 1987年 | 無(wú) | 1982年 | 無(wú) |
明朝 | 無(wú) | 元朝 | 無(wú) | 宋朝 | 無(wú) |
北宋 | 無(wú) |
息姓起源
現在的息姓大部分祖籍為河北省大息莊和小息莊,目前姓息的大約有3000-5000人(具體數字不確定),雖然人數少,但全國大多數城市都有由此地遷居者(北京,天津居多,臺灣次之)。
襄陽(yáng)郡
一、息xī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景縣、辛集,山東之龍口,吉林之盤(pán)石,山西之太原,甘肅之舟曲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亦作‘鄎’。侯爵,媯姓,今蔡州新息縣是?!肚f十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息侯之后,子孫以國為氏?!睋?,《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均以為“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姬姓。故址在今河南息縣?!闭J定息氏為姬姓,不知其何所本。望出襄陽(yáng)。春秋時(shí)楚有息桓;明代有息治,寶應縣丞;又有息昭,貢士,任知縣;又有息隆泰,東光人,諸生。
二、息
息姓分布:臺灣桃園、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息姓起源:
1、系自姬姓。息侯之國,其地在蔡州新息縣(故城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春秋時(shí)滅于楚,子孫以國為氏,見(jiàn)《風(fēng)俗通》。
2、系自媯姓。春秋時(shí)楚文王妃息媯是也。
息姓名人:
息治寶,明時(shí)山西應縣丞。
郡望:襄陽(yáng)。
變化:一作鄎。
息姓歷史名人
息姓古代名人
息夫人春秋時(shí)期,陳國,(今淮陽(yáng))國君之次女,嫁給息國國君做夫人,人稱(chēng)“息夫人”。因媯姓,也叫“息媯”。
息姓郡望
襄陽(yáng)郡
一、息xī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景縣、辛集,山東之龍口,吉林之盤(pán)石,山西之太原,甘肅之舟曲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亦作‘鄎’。侯爵,媯姓,今蔡州新息縣是?!肚f十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息侯之后,子孫以國為氏?!睋?,《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均以為“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姬姓。故址在今河南息縣?!闭J定息氏為姬姓,不知其何所本。望出襄陽(yáng)。春秋時(shí)楚有息桓;明代有息治,寶應縣丞;又有息昭,貢士,任知縣;又有息隆泰,東光人,諸生。
二、息
息姓分布:臺灣桃園、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息姓起源:
1、系自姬姓。息侯之國,其地在蔡州新息縣(故城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春秋時(shí)滅于楚,子孫以國為氏,見(jiàn)《風(fēng)俗通》。
2、系自媯姓。春秋時(shí)楚文王妃息媯是也。
息姓名人:
息治寶,明時(shí)山西應縣丞。
郡望:襄陽(yáng)。
變化:一作鄎。
息姓姓氏源流
一、息xī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景縣、辛集,山東之龍口,吉林之盤(pán)石,山西之太原,甘肅之舟曲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亦作‘鄎’。侯爵,媯姓,今蔡州新息縣是?!肚f十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息侯之后,子孫以國為氏?!睋?,《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均以為“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姬姓。故址在今河南息縣?!闭J定息氏為姬姓,不知其何所本。望出襄陽(yáng)。春秋時(shí)楚有息桓;明代有息治,寶應縣丞;又有息昭,貢士,任知縣;又有息隆泰,東光人,諸生。
二、息
息姓分布:臺灣桃園、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息姓起源:
1、系自姬姓。息侯之國,其地在蔡州新息縣(故城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春秋時(shí)滅于楚,子孫以國為氏,見(jiàn)《風(fēng)俗通》。
2、系自媯姓。春秋時(shí)楚文王妃息媯是也。
息姓名人:
息治寶,明時(shí)山西應縣丞。
郡望:襄陽(yáng)。
變化:一作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