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670 | 2018年 | 無(wú) | 2014年 | 無(wú) |
2013年 | 無(wú) | 2007年 | 無(wú) | 2006年 | 無(wú) |
1995年 | 無(wú) | 1987年 | 無(wú) | 1982年 | 無(wú) |
明朝 | 無(wú) | 元朝 | 無(wú) | 宋朝 | 無(wú) |
北宋 | 無(wú) |
密姓起源
密姓主要源自:姞姓、姬姓。
密姓起源一
源于姞姓,出自商王朝時(shí)期的密須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商朝時(shí)期,有密須國(今甘肅靈臺),傳說(shuō)為黃帝之子姞的后裔在商武丁時(shí)期被賜封的諸侯國,后與崇國勾結與西伯侯作對,被西伯侯(周文王)姬昌所滅。
在亡國后的密須國君后裔子孫中,有以國名“密須”為姓氏者,稱(chēng)密須氏,后省文簡(jiǎn)改為單姓密氏、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密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時(shí)期密?chē)?,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鄭通志·氏族略》記載:“密,密康公之后?!痹谖墨I《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中注釋?zhuān)骸翱倒?,周共王時(shí)人,封于密(今甘肅靈臺),建密?chē)?,因稱(chēng)密康公。共王滅密,其后以國為氏,此則系出姬姓?!泵?chē)?,是西周王朝初期的姬姓小國;周共工,就是周恭王姬扈。密?chē)诮窀拭C靈臺縣一帶,是商末周文王滅姞姓密須國之后,在其舊地重新分封的姬姓諸侯小國。在史籍《國語(yǔ)·周語(yǔ)》中記載:“恭王游于涇上……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憋@然,當時(shí)是密康公沒(méi)有給周共工獻貢,因而得罪了周共工,結果在周共工回朝一年內即遭到了亡國之禍。以后,處于西部地區姬姓密?chē)匦卤恢芄补みw都到河內,其地因稱(chēng)密邑(今河南新密)。
春秋時(shí)期,密?chē)秽崌鶞?,成為鄭國的附庸邑。其國子民以故國名稱(chēng)為姓氏,稱(chēng)密氏,世代相傳至今。
密姓起源三
源于黨項族,出自西夏時(shí)期的黨項族密納克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chēng)漢化為氏。黨項族,最早是古羌族中的西羌分支,原居住在今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的交界地區。隋末唐初,古西羌族中的黨項族人開(kāi)始興盛起來(lái),其占據的疆域東至松州(今四川松潘),西接葉護(今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阿克-貝希姆,Ak-Beshim),南界春桑(今青海南部),北鄰吐渾(今青海北部),有地三千余里。黨項族人以姓氏作為部落的名稱(chēng),過(guò)著(zhù)不知稼穡、土無(wú)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在藏文史籍《智者喜宴》中記載:同唐朝文成公主結親、至今傳為佳話(huà)的藏族首領(lǐng)松贊干布“曾娶了五個(gè)王妃,其中一位就是弭藥王之女茹雍妃潔莫尊”。其所記載的“弭藥”,就是指黨項族。在史籍《西藏政史》一書(shū)中記載:“所謂黨項,是指住在青海湖以北寧夏南部的黨項密納克而言,亦稱(chēng)蕃密納克,即藏木雅人。在黨項密納克在被成吉思汗滅亡后,族人分為兩支:其中一支遷至康區打箭爐附近,稱(chēng)康木雅?!边@在史籍《木雅五學(xué)者傳記》中也說(shuō):“木雅分兩部分,一為青海、甘肅等地的木雅地區,一為多墨木雅地區?!倍嗄抵傅ぐ?、道孚、理唐、木里地區,又稱(chēng)木雅熱崗。
黨項密納克氏族人后來(lái)在西夏王朝建立以后,迅速歸攏于西夏王朝,其中有許多人出任西夏重臣,由于西夏王朝崇尚漢文化,因以“密納克”為漢化姓氏,并取諧音漢字“密”為姓氏,稱(chēng)密氏,世代相傳至今。
密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屬于以氏族名稱(chēng)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鄂密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上都河(今內蒙古多倫上都河流域)一帶地區。后有滿(mǎn)族亦引以為姓氏,滿(mǎn)語(yǔ)為Emit Hala,后有冠漢姓為密氏、鄂氏者。
②蒙古族烏密氏,亦稱(chēng)烏彌氏,世居察哈爾地區(今河北張家口)。后有滿(mǎn)族亦引以為姓氏,滿(mǎn)語(yǔ)為Umi Hala,后有冠漢姓為密氏、吳氏者。
③蒙古族蘇密爾氏,亦稱(chēng)舒穆?tīng)柺?、蘇默爾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黃山地區。后有滿(mǎn)族亦引以為姓氏,滿(mǎn)語(yǔ)為Sumir Hala,后有冠漢姓為密氏、徐氏者。
密姓起源五
源于滿(mǎn)族,屬于以氏族名稱(chēng)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mǎn)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mǎn)族密扎氏,滿(mǎn)語(yǔ)為Mija Hala,屬于卦勒察女真,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所冠漢姓為密氏、米氏。
②滿(mǎn)族薩瑪喇氏,亦稱(chēng)薩密喇氏、塞米喇氏,滿(mǎn)語(yǔ)為Samala Hala,漢義為“大木碗”,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蘇完(今吉林雙陽(yáng)雙陽(yáng)河流域)、黑龍江圖拉屯(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區,所冠漢姓多為蔡氏,亦有取漢姓為密氏者。
③滿(mǎn)族賽密哷氏,源于金國時(shí)期白號姓氏塞蒲里氏,以姓為氏,滿(mǎn)語(yǔ)為Saimire Hala,是滿(mǎn)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支流俄羅斯布列雅河)、齊齊哈爾、長(cháng)白山、黑龍江沿岸等地區。賽密哷氏為滿(mǎn)洲巨族,后多冠漢姓為柴氏、密氏、賽氏等。
密姓起源六
源于元朝宓珍,定遠大將軍,元帥右都兼沂州都巡,因戰功卓著(zhù),皇帝賜山在宓下,易為密。即密姓源于密珍,為密姓始祖。今山東臨沂、江蘇東海、贛榆,廣東德慶、湖北武漢等密姓族人皆屬密珍后人。
得姓始祖
姞、密康公。
密氏是一個(gè)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百零五位,多以太原為郡望。
密氏主流出自國名或部落名稱(chēng),古密須國在今甘肅省的靈臺縣治以西二十五公里的百里鎮,在商末時(shí)期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gè)強悍部族,在公元前1157年為周文王所滅。周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諸侯,重建立密?chē)?,后又為周共王所滅。今天的靈臺縣百里中學(xué)后院,據說(shuō)就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一公里處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于此。
今在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苗莊、羅莊區趙莊村、徐林村、大山后村、蒼山道莊村、現莊村,河東區鄭旺鎮宋莊村,蘭陵縣莊塢鎮,江蘇省東??h北溝村等地均有密氏族人分布,其輩分(十七世開(kāi)始)按尚、兆、云、鴻、寶、乃、家、士、淑、啟、善、良、雯、獻、修、洺、力、閑、煒、珅、會(huì )、卜、藍、軒、恒、元、新、浩、愷、豐、筱、然、程、恩、平、正、益、順、致、德、卿、庭、煦、中,排字。
今廣東的德慶縣、廣寧縣橫山鎮(從德慶遷至)均有密氏族人分布,據族譜記載,是 1456 年(明朝景泰七年),由山東遷居至德慶的。
今貴州省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省的吉林市、長(cháng)春市,臺灣省的臺北縣,江蘇贛榆等地,均有密氏族人分布。
太原府:亦稱(chēng)太原郡。戰國時(shí)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yáng)(今山西太原),其時(shí)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shí)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yáng)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shí)期改晉陽(yáng)為太原,又另設晉陽(yáng),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yáng)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lái)皆為府。民國時(shí)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huì )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太原堂:以望立堂。(有待考證)
一、密mì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辛集,山東之東平、魚(yú)臺、平度,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宜豐,廣東之高要,云南之瀘水、隴川、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尋源》云:“黃帝后有密氏?!?/p>
2、又引云:“亦出密須氏之后?!编嶉栽疲骸懊茼毷匣蛉ロ殲槊苁??!泵茼?,商代姞姓國,其地在今甘肅靈臺西南。周文王滅之。其后以國為氏,有密須氏,或去須而為密氏,系出姞姓。
3、又引云:“或密康公之后?!笨倒?。周共王時(shí)人,封於密(其地在今河南密縣)。因稱(chēng)密康公。共王滅密,其后或亦以國為氏,此則系出姬姓。
4、又引云:“諸姓書(shū)謂與‘虙’同,音‘伏’,非?!堵肥贰分^‘伏羲后有密氏?!嗾`?;蛞缘貫槭??!薄庞懈呙?、密鄉等地,居者或以地為氏。
5、歷史上黨項人有密姓?!独m通志·氏族略》載:“(西)夏御史中丞密元禮者是?!睗h代有密忠,官尚書(shū);宋代有密佑,江西都統;明代有密鏞,鳳陽(yáng)同知;又有密聰,內黃知縣。
二、密
密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密姓起源:
1、系自?shī)犘?。商時(shí)密侯國系黃帝之裔,亦稱(chēng)密須(故城在今甘肅靈臺西50里),為周文王所滅,以封姬姓。密侯國子孫以國為氏?;驗槊茼毷纤?。
2、系自姬姓。密康公之后,國為周共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3、密,春秋時(shí)魯地,故城在今山東費縣北密如亭;又春秋時(shí)莒邑,故城在今山東昌邑東南密鄉故城。居者或以邑為氏。
4、安定密氏,系自羌人,見(jiàn)《通鑒》。
5、西夏人姓。
6、云南蘭坪兔莪鄉若若人之姓。
密姓名人:
密忠,漢時(shí)尚書(shū)。密聰,明時(shí)河南內黃縣知縣。
郡望:太原。
變化:一作〔?〕。
密姓歷史名人
密姓古代名人
密佑南宋,廬州人,咸淳年間官江西都統,在進(jìn)賢坪迎戰元軍,率眾逆戰進(jìn)賢坪。元兵呼曰:“降者乎?斗者乎?”密佑曰:“斗者也?!摈馄浔贿M(jìn),至龍馬坪,元軍圍之數重,矢下如雨。密佑身被四矢、三槍?zhuān)q揮雙刀,率死士數十人斫圍南走,前渡,橋板斷,被執。宋都木達曰:“壯士也!”元軍欲降之,系之月余,終不屈。罵萬(wàn)石為賣(mài)國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木達又命劉盤(pán)、呂師夔以金符遺之,許以官,密佑不受。復令佑子說(shuō)之曰:“父死,子安之?”密佑斥曰:“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統子,誰(shuí)不憐汝?”怡然解衣請刑,遂死,元兵皆泣下。密佑之先,密州人,后渡淮,居廬州。
密定明初,金筑安撫司人,洪武四年歸附明朝,詔賜文綺三匹,置金筑長(cháng)官司,秩正六品,隸四川行省,授予密定為安撫使,世襲。洪武十四年敕勞密定曰:“西南諸部雖歸附,然暫入貢而已。爾密定首獻馬五百匹,以助征討,其誠可嘉,故遣特使往諭,俟班師之日,重勞爾功?!鄙鹬L(cháng)官司為安撫司,仍以密定為安撫使,予世襲。十六年,密定遣使貢方物。十八年,密定遣弟保珠來(lái)貢。二十九年以金筑安撫司隸貴州軍民指揮使司。永樂(lè )初年,金筑安撫得垛來(lái)朝,賜絨錦文綺。洪熙、宣德改元,皆貢馬。十年,直隸貴州布政司。正統五年,安撫金鏞貢馬。成化、弘治、隆慶時(shí)歷朝貢。萬(wàn)歷四十年,吏部覆巡撫胡桂芳奏:“金筑安撫土舍金大章乞改土為流,設官建治,欽定州名,鑄給印信,改州判為流官。授大章土知州,予四品服色,不許管事。子孫承襲,隸州于貴陽(yáng)府?!彼旄慕鹬矒崴緸閺V順州。
密忠漢朝,著(zhù)名大臣。
密元禮西夏王朝,著(zhù)名御史中丞。
密鏞明朝,著(zhù)名鳳陽(yáng)同知。
密聰明朝,著(zhù)名內黃知縣。
密姓郡望
太原府:亦稱(chēng)太原郡。戰國時(shí)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yáng)(今山西太原),其時(shí)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shí)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yáng)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shí)期改晉陽(yáng)為太原,又另設晉陽(yáng),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yáng)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lái)皆為府。民國時(shí)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huì )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太原堂:以望立堂。(有待考證)
一、密mì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辛集,山東之東平、魚(yú)臺、平度,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宜豐,廣東之高要,云南之瀘水、隴川、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尋源》云:“黃帝后有密氏?!?/p>
2、又引云:“亦出密須氏之后?!编嶉栽疲骸懊茼毷匣蛉ロ殲槊苁??!泵茼?,商代姞姓國,其地在今甘肅靈臺西南。周文王滅之。其后以國為氏,有密須氏,或去須而為密氏,系出姞姓。
3、又引云:“或密康公之后?!笨倒?。周共王時(shí)人,封於密(其地在今河南密縣)。因稱(chēng)密康公。共王滅密,其后或亦以國為氏,此則系出姬姓。
4、又引云:“諸姓書(shū)謂與‘虙’同,音‘伏’,非?!堵肥贰分^‘伏羲后有密氏?!嗾`?;蛞缘貫槭??!薄庞懈呙?、密鄉等地,居者或以地為氏。
5、歷史上黨項人有密姓?!独m通志·氏族略》載:“(西)夏御史中丞密元禮者是?!睗h代有密忠,官尚書(shū);宋代有密佑,江西都統;明代有密鏞,鳳陽(yáng)同知;又有密聰,內黃知縣。
二、密
密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密姓起源:
1、系自?shī)犘?。商時(shí)密侯國系黃帝之裔,亦稱(chēng)密須(故城在今甘肅靈臺西50里),為周文王所滅,以封姬姓。密侯國子孫以國為氏?;驗槊茼毷纤?。
2、系自姬姓。密康公之后,國為周共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3、密,春秋時(shí)魯地,故城在今山東費縣北密如亭;又春秋時(shí)莒邑,故城在今山東昌邑東南密鄉故城。居者或以邑為氏。
4、安定密氏,系自羌人,見(jiàn)《通鑒》。
5、西夏人姓。
6、云南蘭坪兔莪鄉若若人之姓。
密姓名人:
密忠,漢時(shí)尚書(shū)。密聰,明時(shí)河南內黃縣知縣。
郡望:太原。
變化:一作〔?〕。
密姓姓氏源流
一、密mì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辛集,山東之東平、魚(yú)臺、平度,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宜豐,廣東之高要,云南之瀘水、隴川、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尋源》云:“黃帝后有密氏?!?/p>
2、又引云:“亦出密須氏之后?!编嶉栽疲骸懊茼毷匣蛉ロ殲槊苁??!泵茼?,商代姞姓國,其地在今甘肅靈臺西南。周文王滅之。其后以國為氏,有密須氏,或去須而為密氏,系出姞姓。
3、又引云:“或密康公之后?!笨倒?。周共王時(shí)人,封於密(其地在今河南密縣)。因稱(chēng)密康公。共王滅密,其后或亦以國為氏,此則系出姬姓。
4、又引云:“諸姓書(shū)謂與‘虙’同,音‘伏’,非?!堵肥贰分^‘伏羲后有密氏?!嗾`?;蛞缘貫槭??!薄庞懈呙?、密鄉等地,居者或以地為氏。
5、歷史上黨項人有密姓?!独m通志·氏族略》載:“(西)夏御史中丞密元禮者是?!睗h代有密忠,官尚書(shū);宋代有密佑,江西都統;明代有密鏞,鳳陽(yáng)同知;又有密聰,內黃知縣。
二、密
密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密姓起源:
1、系自?shī)犘?。商時(shí)密侯國系黃帝之裔,亦稱(chēng)密須(故城在今甘肅靈臺西50里),為周文王所滅,以封姬姓。密侯國子孫以國為氏?;驗槊茼毷纤?。
2、系自姬姓。密康公之后,國為周共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3、密,春秋時(shí)魯地,故城在今山東費縣北密如亭;又春秋時(shí)莒邑,故城在今山東昌邑東南密鄉故城。居者或以邑為氏。
4、安定密氏,系自羌人,見(jiàn)《通鑒》。
5、西夏人姓。
6、云南蘭坪兔莪鄉若若人之姓。
密姓名人:
密忠,漢時(shí)尚書(shū)。密聰,明時(shí)河南內黃縣知縣。
郡望:太原。
變化:一作〔?〕。
密姓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有待考證)
一、密mì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辛集,山東之東平、魚(yú)臺、平度,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宜豐,廣東之高要,云南之瀘水、隴川、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尋源》云:“黃帝后有密氏?!?/p>
2、又引云:“亦出密須氏之后?!编嶉栽疲骸懊茼毷匣蛉ロ殲槊苁??!泵茼?,商代姞姓國,其地在今甘肅靈臺西南。周文王滅之。其后以國為氏,有密須氏,或去須而為密氏,系出姞姓。
3、又引云:“或密康公之后?!笨倒?。周共王時(shí)人,封於密(其地在今河南密縣)。因稱(chēng)密康公。共王滅密,其后或亦以國為氏,此則系出姬姓。
4、又引云:“諸姓書(shū)謂與‘虙’同,音‘伏’,非?!堵肥贰分^‘伏羲后有密氏?!嗾`?;蛞缘貫槭??!薄庞懈呙?、密鄉等地,居者或以地為氏。
5、歷史上黨項人有密姓?!独m通志·氏族略》載:“(西)夏御史中丞密元禮者是?!睗h代有密忠,官尚書(shū);宋代有密佑,江西都統;明代有密鏞,鳳陽(yáng)同知;又有密聰,內黃知縣。
二、密
密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密姓起源:
1、系自?shī)犘?。商時(shí)密侯國系黃帝之裔,亦稱(chēng)密須(故城在今甘肅靈臺西50里),為周文王所滅,以封姬姓。密侯國子孫以國為氏?;驗槊茼毷纤?。
2、系自姬姓。密康公之后,國為周共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3、密,春秋時(shí)魯地,故城在今山東費縣北密如亭;又春秋時(shí)莒邑,故城在今山東昌邑東南密鄉故城。居者或以邑為氏。
4、安定密氏,系自羌人,見(jiàn)《通鑒》。
5、西夏人姓。
6、云南蘭坪兔莪鄉若若人之姓。
密姓名人:
密忠,漢時(shí)尚書(shū)。密聰,明時(shí)河南內黃縣知縣。
郡望:太原。
變化: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