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1460 | 2018年 | 無(wú) | 2014年 | 無(wú) |
2013年 | 無(wú) | 2007年 | 無(wú) | 2006年 | 無(wú) |
1995年 | 無(wú) | 1987年 | 無(wú) | 1982年 | 無(wú) |
明朝 | 無(wú) | 元朝 | 無(wú) | 宋朝 | 無(wú) |
北宋 | 無(wú) |
姒姓起源
姒姓起源一
姒姓,與姬姓、姜姓長(cháng)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鯀)、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國(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為姒姓。相傳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舜因命禹繼承有蟜氏祖姓。
另有今人一說(shuō),姒姓為伯鯀之姓,鯀為堯之崇伯,堯賜鯀姓姒。禹為其子。春秋時(shí)杞國為姒姓之裔國。
姓是堯賜于大禹的,見(jiàn)于吳越春秋,堯曰:“俞!以固冀于此?!蹦颂栍碓徊?,官曰司空,賜姓姒氏,領(lǐng)統州伯,以巡十二部。
姒姓起源二
相傳少昊子臺駘封于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黃等國。當以國為姓。周文王之妻為太姒,出自姒國。
陜西城固、浙江紹興禹陵鄉、蕭山、溫州、杭州、四川峨眉、峨邊、云南魯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縣、江蘇蘇州、黑龍江哈爾濱等地均有此姓。
紹興市禹陵鄉禹陵村大禹142世孫姒元謀:已經(jīng)四千多年了,傳到我這一輩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戶(hù),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輩分是145代。
《紹興市志》主編研究員任桂全:據說(shuō),全國姓姒的,總數不過(guò)2000人,而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國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陜西、云南等地,臺灣也有姒姓的子孫。
一、姒sì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浙江之嵊縣、四川之長(cháng)壽、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云:“伯鯀之姓。鯀為堯崇伯,賜姓姒氏。其子禹,受舜禪為夏家,至桀而絕。杞國為姒姓之后。王莽時(shí)封夏后遼西姒豐為章功侯?!薄缎帐峡悸浴窊墩摵狻纷⒃疲骸坝砟竿剔曹佣?,因姓姒姓?!薄稗曹印倍嗄晟荼局参?,果為卵形,果仁白色,叫薏仁米,可供食用和藥用。俗或稱(chēng)“藥玉米”、“回回米”。吞薏苡而孕,傳說(shuō)而已,不足為訓。僅供參考。
2、鄭樵又注:“姒先之為姒?!薄版ο取?,或作“似先”,高麗族姓氏,故此“姒”則出自高麗族。元代有姒庸道,陜州人,米脂知縣;明代有姒昂,襄陽(yáng)通判。
二、姒
姒姓分布:陜西城固、浙江紹興禹陵鄉、蕭山、溫州、杭州、四川峨眉、峨邊、云南魯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縣、江蘇蘇州、黑龍江哈爾濱等地均有此姓。
姒姓起源:
1、相傳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一說(shuō),姒姓為伯鯀之姓。鯀為堯之崇伯,堯賜鯀姓姒。禹為其子。春秋時(shí)杞國為姒姓之裔國。
2、相傳少昊子臺駘封于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黃等國。當以國為氏。周文王之母為太姒,出自姒國。
3、北魏時(shí)改姒先氏為姒氏。又,北魏時(shí)渴侯氏后改為姒氏。但據今本《魏書(shū)·官氏志》載,渴侯氏改為緱氏,并非改為姒氏。
姒姓名人:
姒敬叔,春秋時(shí)敬叔仕齊,食采于鮑。姒昂,明時(shí)蒲州人,正德舉人,官通判。
郡望:遼西。
姒姓歷史名人
姒姓古代名人
太姒商周,周文王昌之正妃、周武王發(fā)之母
姒姓姓氏源流
一、姒sì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浙江之嵊縣、四川之長(cháng)壽、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云:“伯鯀之姓。鯀為堯崇伯,賜姓姒氏。其子禹,受舜禪為夏家,至桀而絕。杞國為姒姓之后。王莽時(shí)封夏后遼西姒豐為章功侯?!薄缎帐峡悸浴窊墩摵狻纷⒃疲骸坝砟竿剔曹佣?,因姓姒姓?!薄稗曹印倍嗄晟荼局参?,果為卵形,果仁白色,叫薏仁米,可供食用和藥用。俗或稱(chēng)“藥玉米”、“回回米”。吞薏苡而孕,傳說(shuō)而已,不足為訓。僅供參考。
2、鄭樵又注:“姒先之為姒?!薄版ο取?,或作“似先”,高麗族姓氏,故此“姒”則出自高麗族。元代有姒庸道,陜州人,米脂知縣;明代有姒昂,襄陽(yáng)通判。
二、姒
姒姓分布:陜西城固、浙江紹興禹陵鄉、蕭山、溫州、杭州、四川峨眉、峨邊、云南魯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縣、江蘇蘇州、黑龍江哈爾濱等地均有此姓。
姒姓起源:
1、相傳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一說(shuō),姒姓為伯鯀之姓。鯀為堯之崇伯,堯賜鯀姓姒。禹為其子。春秋時(shí)杞國為姒姓之裔國。
2、相傳少昊子臺駘封于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黃等國。當以國為氏。周文王之母為太姒,出自姒國。
3、北魏時(shí)改姒先氏為姒氏。又,北魏時(shí)渴侯氏后改為姒氏。但據今本《魏書(shū)·官氏志》載,渴侯氏改為緱氏,并非改為姒氏。
姒姓名人:
姒敬叔,春秋時(shí)敬叔仕齊,食采于鮑。姒昂,明時(shí)蒲州人,正德舉人,官通判。
郡望: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