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10 | 2018年 | 10 | 2014年 | 9 |
2013年 | 10 | 2007年 | 10 | 2006年 | 9 |
1995年 | 8 | 1987年 | 9 | 1982年 | 10 |
明朝 | 9 | 元朝 | 10 | 宋朝 | 30 |
北宋 | 5 |
周姓起源
周姓主要源自:姬姓。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個(gè)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臺灣土著(zhù)族、瑤族、東鄉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壯族、羌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400多萬(wàn),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布:湖南、四川、江蘇、湖北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0%,為周姓第一大省。
姓氏源流
源于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shí)期。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shí)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gè)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
源于姬姓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后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后,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gè)。這些姬姓國的后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后,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lái)源的主要部分。
源于少數民族
①南北朝時(shí),北魏獻帝的第二個(gè)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段簳?shū)·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后改為周氏?!鲍I帝時(shí),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②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shí)”(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③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yōu)橹苄铡?/p>
源于其他姓氏
一是唐朝先天、開(kāi)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shí)長(cháng)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里,因遭糧累,財產(chǎn)沒(méi)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遷移入臺灣新竹縣。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長(cháng)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jiàn)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長(cháng)沙。第四代吉王稱(chēng)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后無(wú)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后,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于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cháng)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wàn)世,在明亡后,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周朝時(shí)期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fā)源于今陜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廣布于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陜西向河南東遷有著(zhù)密切的關(guān)系。自平王東遷洛陽(yáng)后,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一度成為巨族。
戰國秦漢時(shí)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于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陜西為兩大中心。戰國秦漢時(shí)期,秦滅六國時(shí)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的發(fā)展、擴散提供了條件。秦代的郡縣制、漢代的郡國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huì )。這一時(shí)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并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兩漢時(shí)期,河南、山東一帶,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地區。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業(yè)五年(609年),600年間,河南人口約占全國人口五分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shí)期的遷徙
魏晉南北朝之時(shí),因北方長(cháng)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shí)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mén)三封,此后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zhù)名人物。
隋唐至宋時(shí)期的遷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規模發(fā)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唐宋戰亂,中原周姓南遷閩浙粵。
當代分布
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周姓人口
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四川中部和江蘇東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10人以上,最高可達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貴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東東南、江蘇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6—10人。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2.7%,周姓人口大約915萬(wàn);2—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6.4%,周姓人口大約1336萬(wàn);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0.9%,周姓人口大約293萬(wàn)。
周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區和長(cháng)江流域地區中是最常見(jiàn)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長(cháng)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貴州、湖南地區,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2.8%以上,有的達到4.2%以上;而在長(cháng)江的下游地區周姓在人群中的頻率一般在2.1%以上,江蘇南部和上海地區達到2.8%以上。以上的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1.8%。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華北、陜甘寧、閩臺、海南、兩廣等地區,周姓分布頻率在0.7%—2.1%,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40.5%。其余地區周姓人口比較少,周姓分布頻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7.7%。
汝南郡:漢時(shí)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開(kāi)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
沛郡:漢時(shí)置郡。此支周氏,其開(kāi)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陳留郡:西漢時(shí)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后,其開(kāi)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長(cháng)安郡:治所在長(cháng)安(今陜西西安)。
武功郡:治所在今陜西眉縣以東。
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陜西華縣)。
臨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廬江西南。
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周氏尋根淮南郡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西)。
河間郡:治所在樂(lè )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
臨汝郡: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
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yáng)(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湖北)。
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yáng)東北。
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平樂(lè )西。
愛(ài)蓮堂:北宋哲學(xué)家周敦頤在《愛(ài)蓮說(shuō)》一文中揭示:予獨愛(ài)蓮之出于淤泥而不染;香遠溢清,亭亭凈植;蓮,花之 君子者也。據此,周姓人起用堂號“愛(ài)蓮堂”。
其他堂號
自立堂號: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敘、忠厚、敬愛(ài)、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祐、篤親堂等。
一、周zhōu
現行常見(jiàn)姓氏。分布很廣,幾遍全國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雞澤,山東之平邑、東平、淄博,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滿(mǎn)、蒙、回、藏、苗、瑤、彝、鮮、壯、黎、傣、水、土家、錫伯、布依、納西、仫佬、布依、布朗等多個(gè)民族均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河圖運錄法》注云:“黃帝將有周昌?!碑敒橹苄罩?。
2、又據《逸周書(shū)》注云:“商太史有周任?!彼茟碛兴?。鄭樵疑其食采于周,而以邑為氏。
3、或系出姬姓,而支脈有別。鄭樵注云:“姬姓。黃帝之苗裔后稷棄之后。有邰氏曰姜原,為帝嚳元妃。出見(jiàn)巨人跡,踐之而孕,期月生稷。初以為不祥而棄之,故名曰‘棄’。好種藝。堯聞之舉為農師,舜封(之)于邰,號曰‘后稷’。邰,今武功縣斄城是也(按:故址當在今陜西武功縣南八里)。邰之總名曰‘周’,故國號周……至文王始伯諸候。武王光有天下,追封古公、季歷、文王為王。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在永興鄠縣東南?!?按:鄠縣,即今陜西戶(hù)縣。)鎬在豐之東二十里(按:鎬,音hào,后稱(chēng)“鎬京”,在今陜西長(cháng)安縣西南),昭王之時(shí),王綱不振,乃南巡狩,卒于江上;穆王得八駿,西巡于昆侖之邱,以見(jiàn)西王母,樂(lè )而忘歸。徐偃王作亂;厲王無(wú)道,國人畔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八年立厲王之太子靖,是為宣王。周室中興。其子幽王,為褒姒蠱惑,欲立其伯服而廢申后太子宜咎。宜咎奔申。申侯與犬戎攻周殺幽王于戲。晉文侯與鄭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為平王。后居東都王城,今西京河南縣是也(按:在今河南洛陽(yáng)縣西五里),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敬王又遷成周,今洛陽(yáng)縣也。(按:成周,即洛陽(yáng)故城,今河南洛陽(yáng)縣東北二十里)。敬王三十九年,獲麟之歲也。敬王四十一年,“春秋”終。元王以下十有二世,二百二十一年。赧王為秦所滅,出為庶人,百姓號曰“周家”,因為氏。又,平王之子別封汝南者,亦為周氏。見(jiàn)志猶詳(按:“見(jiàn)”當“縣”之誤);又有周公黑肩之后,世為周卿士,其后或亦以周為氏。以上雖同出于姬姓,而支派有三。
4、鄭樵又注:“代北復姓有賀魯氏,改為周氏?!?/p>
5、又注:“魏獻帝次兄普氏改為周氏?!?/p>
6、《姓氏考略》注引《周書(shū)》云:“周瑤初姓普屯,后改姓周?!?/p>
7、或為姬姓所改。鄭樵注稱(chēng):“唐先天中,避明皇嫌名,改為周氏?!碧泼骰世盥』?,“基”、“姬”同音,避諱而改。
8、或為暨姓所改。鄭樵又注:“(唐)上元中暨佐有(按:有,《姓氏考略》引作‘時(shí)’)準制改為周氏?!?/p>
9、《姓氏考略》注云?!傲嘿n成汭為周氏?!?按:汭本唐青州人,故此“梁”當指五代時(shí)梁)。
10、或為喜氏所改?!独m通志·氏族略·元·有故改氏》載:“元喜同,河西人,以周為氏?!?/p>
11、今苗族之周姓,據《中國人的姓名·苗族》載:清代造冊登記,依名取姓。有名“別”,意為“豬”。當地語(yǔ)音豬、周近似,遂以周為姓。春秋時(shí)晉有周舍;漢代有周勃;三國時(shí)吳有周瑜;晉代有周處;唐代有周興;宋代有周邦彥;明代有周順昌;當代有周恩來(lái)。
二、周
周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2.1%,在中國占第5位。在長(cháng)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對其它地區要高。
周姓起源:
1、黃帝之臣周昌,見(jiàn)《河圖運綠法》,當為周氏之始。
2、商時(shí)太史周任,見(jiàn)《逸周書(shū)》?;蚱浜笥兄苁?。
3、系自姬姓。黃帝苗裔后稷之后,殷時(shí)古公亶父自邠(故城在今陜西郴縣)遷岐(故城在今陜西岐山北),始定國號為周,傳至周武王,遂有天下,都鎬(故城在今陜西長(cháng)安縣西北18里)。其后子孫以國為氏。又,秦滅周,周赧王黜為庶人,百姓稱(chēng)之周家,因氏。又,周公黑肩之后,世為周卿士,亦以周為氏。
4、北魏時(shí)改賀魯氏為周氏,見(jiàn)《魏書(shū)·官氏志》。
5、北魏時(shí)獻文帝次兄普氏后改為周氏,見(jiàn)《魏書(shū)·官氏志》。
6、唐時(shí)周赧王之裔姬姓,為避明皇嫌名,遂改為周氏。
7、唐上元年中暨姓改為周氏。
8、五代十國時(shí)梁賜青州人荊南留后成汭姓周。
9、猶太人之裔有周姓。
10、金時(shí)女真人傲國氏,漢姓為周。
11、清云南普洱府威遠廳猛班土把總為周氏,傣族。
12、清云南潞江驛土驛丞為周氏,系白族。
13、清嶺夷江地夷人頭目于嘉慶十三年歸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牛跌蠻姓周。
14、清貴州貴陽(yáng)府土司周姓,始姓于明朝。
15、清滿(mǎn)洲人姓,世居沈陽(yáng)。又,清滿(mǎn)洲八旗
周姓名人:
周仁,漢時(shí)汝南侯。
郡望:汝南、廬江、尋陽(yáng)、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
其他:
①日本侵占臺灣時(shí),臺灣周姓曾被迫改用武岡、武光、吉田、吉本、吉岡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即恢復周姓。 ②日本占領(lǐng)臺灣時(shí)期,臺灣土著(zhù)曾使用日本姓秋野,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廢日本姓,重新選用漢姓周。
周姓歷史名人
周姓古代名人
周仁西漢,官員
周勃西漢,沛(今江蘇豐縣)人,西漢開(kāi)國武侯,被劉邦賜予列侯的爵位,時(shí)稱(chēng):“絳侯”。
周亮工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篆刻家、收藏家。字元亮(今江蘇南京)。崇禎十三年進(jìn)士,官至浙江道監察御史
周亞夫著(zhù)名將軍、軍事家,漢族,沛(今江蘇豐縣)人。名將周勃次子。
周昌秦,(今屬江蘇沛縣)。秦時(shí)為泗水卒史。秦末農民戰爭中,隨劉邦入關(guān)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陰侯。
周瑜東漢末年,吳國名將,安徽廬江人。聯(lián)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wàn)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周處陽(yáng)羨(今江蘇省宜興南)人,是一位改惡從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允元武周,豫州安城人,為南朝時(shí)梁義、衡二州刺史,武周時(shí)期官至宰相
周興武周,雍州長(cháng)安(今西安)人,武則天時(shí)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書(shū)左丞。
周昉京兆(今西安)人,著(zhù)名的畫(huà)家,擅長(cháng)于肖像、佛像畫(huà)。畫(huà)風(fēng)“衣裳簡(jiǎn)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為體。
周文矩南唐,句容(今屬江蘇?。┤?,畫(huà)家,擅長(cháng)于人物畫(huà),尤以仕女為最,題材多取自宮廷生活。
周越字子發(fā),起弟。官主客郎中。草書(shū)精熟,博學(xué)有法度,而真行不及
周敦頤著(zhù)名哲學(xué)家,湖南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wú)極圖》,著(zhù)《太極圖說(shuō)》,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xué)的開(kāi)創(chuàng )人。
周邦彥著(zhù)名詞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創(chuàng )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后世影響很大,開(kāi)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德清著(zhù)名音韻學(xué)家,江西高安人。著(zhù)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shū)的創(chuàng )始人
周培公湖北荊門(mén)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人,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曾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
周文育南北朝,原名項猛奴,陳朝將領(lǐng)
周搖隋朝,鮮卑族,隋朝官員
周必大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南宋名相。廬陵(今吉安)人?!爸鼙卮罂瘫尽北粴v代名家奉為私家刻書(shū)的典范。
周忱明朝,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前期名臣,以善理財知名,官至工部尚書(shū),謚號“文襄”。。
周逢時(shí)清朝,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武進(jìn)士。
周姓近代名人
周樹(shù)人紹興人,筆名魯迅,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xué)奠基人,被譽(yù)為“民族魂”。著(zhù)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周作人紹興人,魯迅二弟。散文家、文學(xué)理論家、評論家、詩(shī)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xué)開(kāi)拓人,新文化運動(dòng)的杰出代表。
周建人紹興人,魯迅三弟。中國民主促進(jìn)會(huì )創(chuàng )始人之一,現代著(zhù)名社會(huì )活動(dòng)家、生物學(xué)家,有同名傳記。
周信芳江蘇清江浦人(今淮安清浦人),我國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京劇麒派創(chuàng )始人。
周恩來(lái)祖籍紹興,生于淮安,共產(chǎn)黨創(chuàng )建人之一及核心領(lǐng)導成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 )建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kāi)國總理,中國無(wú)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及外交家,中國特色外交的奠基人。
周姓郡望
汝南郡:漢時(shí)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開(kāi)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
沛郡:漢時(shí)置郡。此支周氏,其開(kāi)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陳留郡:西漢時(shí)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后,其開(kāi)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長(cháng)安郡:治所在長(cháng)安(今陜西西安)。
武功郡:治所在今陜西眉縣以東。
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陜西華縣)。
臨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廬江西南。
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周氏尋根淮南郡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西)。
河間郡:治所在樂(lè )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
臨汝郡: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
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yáng)(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湖北)。
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yáng)東北。
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平樂(lè )西。
愛(ài)蓮堂:北宋哲學(xué)家周敦頤在《愛(ài)蓮說(shuō)》一文中揭示:予獨愛(ài)蓮之出于淤泥而不染;香遠溢清,亭亭凈植;蓮,花之 君子者也。據此,周姓人起用堂號“愛(ài)蓮堂”。
其他堂號
自立堂號: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敘、忠厚、敬愛(ài)、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祐、篤親堂等。
一、周zhōu
現行常見(jiàn)姓氏。分布很廣,幾遍全國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雞澤,山東之平邑、東平、淄博,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滿(mǎn)、蒙、回、藏、苗、瑤、彝、鮮、壯、黎、傣、水、土家、錫伯、布依、納西、仫佬、布依、布朗等多個(gè)民族均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河圖運錄法》注云:“黃帝將有周昌?!碑敒橹苄罩?。
2、又據《逸周書(shū)》注云:“商太史有周任?!彼茟碛兴?。鄭樵疑其食采于周,而以邑為氏。
3、或系出姬姓,而支脈有別。鄭樵注云:“姬姓。黃帝之苗裔后稷棄之后。有邰氏曰姜原,為帝嚳元妃。出見(jiàn)巨人跡,踐之而孕,期月生稷。初以為不祥而棄之,故名曰‘棄’。好種藝。堯聞之舉為農師,舜封(之)于邰,號曰‘后稷’。邰,今武功縣斄城是也(按:故址當在今陜西武功縣南八里)。邰之總名曰‘周’,故國號周……至文王始伯諸候。武王光有天下,追封古公、季歷、文王為王。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在永興鄠縣東南?!?按:鄠縣,即今陜西戶(hù)縣。)鎬在豐之東二十里(按:鎬,音hào,后稱(chēng)“鎬京”,在今陜西長(cháng)安縣西南),昭王之時(shí),王綱不振,乃南巡狩,卒于江上;穆王得八駿,西巡于昆侖之邱,以見(jiàn)西王母,樂(lè )而忘歸。徐偃王作亂;厲王無(wú)道,國人畔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八年立厲王之太子靖,是為宣王。周室中興。其子幽王,為褒姒蠱惑,欲立其伯服而廢申后太子宜咎。宜咎奔申。申侯與犬戎攻周殺幽王于戲。晉文侯與鄭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為平王。后居東都王城,今西京河南縣是也(按:在今河南洛陽(yáng)縣西五里),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敬王又遷成周,今洛陽(yáng)縣也。(按:成周,即洛陽(yáng)故城,今河南洛陽(yáng)縣東北二十里)。敬王三十九年,獲麟之歲也。敬王四十一年,“春秋”終。元王以下十有二世,二百二十一年。赧王為秦所滅,出為庶人,百姓號曰“周家”,因為氏。又,平王之子別封汝南者,亦為周氏。見(jiàn)志猶詳(按:“見(jiàn)”當“縣”之誤);又有周公黑肩之后,世為周卿士,其后或亦以周為氏。以上雖同出于姬姓,而支派有三。
4、鄭樵又注:“代北復姓有賀魯氏,改為周氏?!?/p>
5、又注:“魏獻帝次兄普氏改為周氏?!?/p>
6、《姓氏考略》注引《周書(shū)》云:“周瑤初姓普屯,后改姓周?!?/p>
7、或為姬姓所改。鄭樵注稱(chēng):“唐先天中,避明皇嫌名,改為周氏?!碧泼骰世盥』?,“基”、“姬”同音,避諱而改。
8、或為暨姓所改。鄭樵又注:“(唐)上元中暨佐有(按:有,《姓氏考略》引作‘時(shí)’)準制改為周氏?!?/p>
9、《姓氏考略》注云?!傲嘿n成汭為周氏?!?按:汭本唐青州人,故此“梁”當指五代時(shí)梁)。
10、或為喜氏所改?!独m通志·氏族略·元·有故改氏》載:“元喜同,河西人,以周為氏?!?/p>
11、今苗族之周姓,據《中國人的姓名·苗族》載:清代造冊登記,依名取姓。有名“別”,意為“豬”。當地語(yǔ)音豬、周近似,遂以周為姓。春秋時(shí)晉有周舍;漢代有周勃;三國時(shí)吳有周瑜;晉代有周處;唐代有周興;宋代有周邦彥;明代有周順昌;當代有周恩來(lái)。
二、周
周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2.1%,在中國占第5位。在長(cháng)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對其它地區要高。
周姓起源:
1、黃帝之臣周昌,見(jiàn)《河圖運綠法》,當為周氏之始。
2、商時(shí)太史周任,見(jiàn)《逸周書(shū)》?;蚱浜笥兄苁?。
3、系自姬姓。黃帝苗裔后稷之后,殷時(shí)古公亶父自邠(故城在今陜西郴縣)遷岐(故城在今陜西岐山北),始定國號為周,傳至周武王,遂有天下,都鎬(故城在今陜西長(cháng)安縣西北18里)。其后子孫以國為氏。又,秦滅周,周赧王黜為庶人,百姓稱(chēng)之周家,因氏。又,周公黑肩之后,世為周卿士,亦以周為氏。
4、北魏時(shí)改賀魯氏為周氏,見(jiàn)《魏書(shū)·官氏志》。
5、北魏時(shí)獻文帝次兄普氏后改為周氏,見(jiàn)《魏書(shū)·官氏志》。
6、唐時(shí)周赧王之裔姬姓,為避明皇嫌名,遂改為周氏。
7、唐上元年中暨姓改為周氏。
8、五代十國時(shí)梁賜青州人荊南留后成汭姓周。
9、猶太人之裔有周姓。
10、金時(shí)女真人傲國氏,漢姓為周。
11、清云南普洱府威遠廳猛班土把總為周氏,傣族。
12、清云南潞江驛土驛丞為周氏,系白族。
13、清嶺夷江地夷人頭目于嘉慶十三年歸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牛跌蠻姓周。
14、清貴州貴陽(yáng)府土司周姓,始姓于明朝。
15、清滿(mǎn)洲人姓,世居沈陽(yáng)。又,清滿(mǎn)洲八旗
周姓名人:
周仁,漢時(shí)汝南侯。
郡望:汝南、廬江、尋陽(yáng)、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
其他:
①日本侵占臺灣時(shí),臺灣周姓曾被迫改用武岡、武光、吉田、吉本、吉岡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即恢復周姓。 ②日本占領(lǐng)臺灣時(shí)期,臺灣土著(zhù)曾使用日本姓秋野,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廢日本姓,重新選用漢姓周。
周姓姓氏源流
一、周zhōu
現行常見(jiàn)姓氏。分布很廣,幾遍全國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雞澤,山東之平邑、東平、淄博,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滿(mǎn)、蒙、回、藏、苗、瑤、彝、鮮、壯、黎、傣、水、土家、錫伯、布依、納西、仫佬、布依、布朗等多個(gè)民族均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河圖運錄法》注云:“黃帝將有周昌?!碑敒橹苄罩?。
2、又據《逸周書(shū)》注云:“商太史有周任?!彼茟碛兴?。鄭樵疑其食采于周,而以邑為氏。
3、或系出姬姓,而支脈有別。鄭樵注云:“姬姓。黃帝之苗裔后稷棄之后。有邰氏曰姜原,為帝嚳元妃。出見(jiàn)巨人跡,踐之而孕,期月生稷。初以為不祥而棄之,故名曰‘棄’。好種藝。堯聞之舉為農師,舜封(之)于邰,號曰‘后稷’。邰,今武功縣斄城是也(按:故址當在今陜西武功縣南八里)。邰之總名曰‘周’,故國號周……至文王始伯諸候。武王光有天下,追封古公、季歷、文王為王。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在永興鄠縣東南?!?按:鄠縣,即今陜西戶(hù)縣。)鎬在豐之東二十里(按:鎬,音hào,后稱(chēng)“鎬京”,在今陜西長(cháng)安縣西南),昭王之時(shí),王綱不振,乃南巡狩,卒于江上;穆王得八駿,西巡于昆侖之邱,以見(jiàn)西王母,樂(lè )而忘歸。徐偃王作亂;厲王無(wú)道,國人畔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八年立厲王之太子靖,是為宣王。周室中興。其子幽王,為褒姒蠱惑,欲立其伯服而廢申后太子宜咎。宜咎奔申。申侯與犬戎攻周殺幽王于戲。晉文侯與鄭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為平王。后居東都王城,今西京河南縣是也(按:在今河南洛陽(yáng)縣西五里),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敬王又遷成周,今洛陽(yáng)縣也。(按:成周,即洛陽(yáng)故城,今河南洛陽(yáng)縣東北二十里)。敬王三十九年,獲麟之歲也。敬王四十一年,“春秋”終。元王以下十有二世,二百二十一年。赧王為秦所滅,出為庶人,百姓號曰“周家”,因為氏。又,平王之子別封汝南者,亦為周氏。見(jiàn)志猶詳(按:“見(jiàn)”當“縣”之誤);又有周公黑肩之后,世為周卿士,其后或亦以周為氏。以上雖同出于姬姓,而支派有三。
4、鄭樵又注:“代北復姓有賀魯氏,改為周氏?!?/p>
5、又注:“魏獻帝次兄普氏改為周氏?!?/p>
6、《姓氏考略》注引《周書(shū)》云:“周瑤初姓普屯,后改姓周?!?/p>
7、或為姬姓所改。鄭樵注稱(chēng):“唐先天中,避明皇嫌名,改為周氏?!碧泼骰世盥』?,“基”、“姬”同音,避諱而改。
8、或為暨姓所改。鄭樵又注:“(唐)上元中暨佐有(按:有,《姓氏考略》引作‘時(shí)’)準制改為周氏?!?/p>
9、《姓氏考略》注云?!傲嘿n成汭為周氏?!?按:汭本唐青州人,故此“梁”當指五代時(shí)梁)。
10、或為喜氏所改?!独m通志·氏族略·元·有故改氏》載:“元喜同,河西人,以周為氏?!?/p>
11、今苗族之周姓,據《中國人的姓名·苗族》載:清代造冊登記,依名取姓。有名“別”,意為“豬”。當地語(yǔ)音豬、周近似,遂以周為姓。春秋時(shí)晉有周舍;漢代有周勃;三國時(shí)吳有周瑜;晉代有周處;唐代有周興;宋代有周邦彥;明代有周順昌;當代有周恩來(lái)。
二、周
周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2.1%,在中國占第5位。在長(cháng)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對其它地區要高。
周姓起源:
1、黃帝之臣周昌,見(jiàn)《河圖運綠法》,當為周氏之始。
2、商時(shí)太史周任,見(jiàn)《逸周書(shū)》?;蚱浜笥兄苁?。
3、系自姬姓。黃帝苗裔后稷之后,殷時(shí)古公亶父自邠(故城在今陜西郴縣)遷岐(故城在今陜西岐山北),始定國號為周,傳至周武王,遂有天下,都鎬(故城在今陜西長(cháng)安縣西北18里)。其后子孫以國為氏。又,秦滅周,周赧王黜為庶人,百姓稱(chēng)之周家,因氏。又,周公黑肩之后,世為周卿士,亦以周為氏。
4、北魏時(shí)改賀魯氏為周氏,見(jiàn)《魏書(shū)·官氏志》。
5、北魏時(shí)獻文帝次兄普氏后改為周氏,見(jiàn)《魏書(shū)·官氏志》。
6、唐時(shí)周赧王之裔姬姓,為避明皇嫌名,遂改為周氏。
7、唐上元年中暨姓改為周氏。
8、五代十國時(shí)梁賜青州人荊南留后成汭姓周。
9、猶太人之裔有周姓。
10、金時(shí)女真人傲國氏,漢姓為周。
11、清云南普洱府威遠廳猛班土把總為周氏,傣族。
12、清云南潞江驛土驛丞為周氏,系白族。
13、清嶺夷江地夷人頭目于嘉慶十三年歸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牛跌蠻姓周。
14、清貴州貴陽(yáng)府土司周姓,始姓于明朝。
15、清滿(mǎn)洲人姓,世居沈陽(yáng)。又,清滿(mǎn)洲八旗
周姓名人:
周仁,漢時(shí)汝南侯。
郡望:汝南、廬江、尋陽(yáng)、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
其他:
①日本侵占臺灣時(shí),臺灣周姓曾被迫改用武岡、武光、吉田、吉本、吉岡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即恢復周姓。 ②日本占領(lǐng)臺灣時(shí)期,臺灣土著(zhù)曾使用日本姓秋野,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廢日本姓,重新選用漢姓周。
周姓堂號
愛(ài)蓮堂:北宋哲學(xué)家周敦頤在《愛(ài)蓮說(shuō)》一文中揭示:予獨愛(ài)蓮之出于淤泥而不染;香遠溢清,亭亭凈植;蓮,花之 君子者也。據此,周姓人起用堂號“愛(ài)蓮堂”。
其他堂號
自立堂號: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敘、忠厚、敬愛(ài)、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祐、篤親堂等。
一、周zhōu
現行常見(jiàn)姓氏。分布很廣,幾遍全國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雞澤,山東之平邑、東平、淄博,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滿(mǎn)、蒙、回、藏、苗、瑤、彝、鮮、壯、黎、傣、水、土家、錫伯、布依、納西、仫佬、布依、布朗等多個(gè)民族均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河圖運錄法》注云:“黃帝將有周昌?!碑敒橹苄罩?。
2、又據《逸周書(shū)》注云:“商太史有周任?!彼茟碛兴?。鄭樵疑其食采于周,而以邑為氏。
3、或系出姬姓,而支脈有別。鄭樵注云:“姬姓。黃帝之苗裔后稷棄之后。有邰氏曰姜原,為帝嚳元妃。出見(jiàn)巨人跡,踐之而孕,期月生稷。初以為不祥而棄之,故名曰‘棄’。好種藝。堯聞之舉為農師,舜封(之)于邰,號曰‘后稷’。邰,今武功縣斄城是也(按:故址當在今陜西武功縣南八里)。邰之總名曰‘周’,故國號周……至文王始伯諸候。武王光有天下,追封古公、季歷、文王為王。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在永興鄠縣東南?!?按:鄠縣,即今陜西戶(hù)縣。)鎬在豐之東二十里(按:鎬,音hào,后稱(chēng)“鎬京”,在今陜西長(cháng)安縣西南),昭王之時(shí),王綱不振,乃南巡狩,卒于江上;穆王得八駿,西巡于昆侖之邱,以見(jiàn)西王母,樂(lè )而忘歸。徐偃王作亂;厲王無(wú)道,國人畔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八年立厲王之太子靖,是為宣王。周室中興。其子幽王,為褒姒蠱惑,欲立其伯服而廢申后太子宜咎。宜咎奔申。申侯與犬戎攻周殺幽王于戲。晉文侯與鄭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為平王。后居東都王城,今西京河南縣是也(按:在今河南洛陽(yáng)縣西五里),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敬王又遷成周,今洛陽(yáng)縣也。(按:成周,即洛陽(yáng)故城,今河南洛陽(yáng)縣東北二十里)。敬王三十九年,獲麟之歲也。敬王四十一年,“春秋”終。元王以下十有二世,二百二十一年。赧王為秦所滅,出為庶人,百姓號曰“周家”,因為氏。又,平王之子別封汝南者,亦為周氏。見(jiàn)志猶詳(按:“見(jiàn)”當“縣”之誤);又有周公黑肩之后,世為周卿士,其后或亦以周為氏。以上雖同出于姬姓,而支派有三。
4、鄭樵又注:“代北復姓有賀魯氏,改為周氏?!?/p>
5、又注:“魏獻帝次兄普氏改為周氏?!?/p>
6、《姓氏考略》注引《周書(shū)》云:“周瑤初姓普屯,后改姓周?!?/p>
7、或為姬姓所改。鄭樵注稱(chēng):“唐先天中,避明皇嫌名,改為周氏?!碧泼骰世盥』?,“基”、“姬”同音,避諱而改。
8、或為暨姓所改。鄭樵又注:“(唐)上元中暨佐有(按:有,《姓氏考略》引作‘時(shí)’)準制改為周氏?!?/p>
9、《姓氏考略》注云?!傲嘿n成汭為周氏?!?按:汭本唐青州人,故此“梁”當指五代時(shí)梁)。
10、或為喜氏所改?!独m通志·氏族略·元·有故改氏》載:“元喜同,河西人,以周為氏?!?/p>
11、今苗族之周姓,據《中國人的姓名·苗族》載:清代造冊登記,依名取姓。有名“別”,意為“豬”。當地語(yǔ)音豬、周近似,遂以周為姓。春秋時(shí)晉有周舍;漢代有周勃;三國時(shí)吳有周瑜;晉代有周處;唐代有周興;宋代有周邦彥;明代有周順昌;當代有周恩來(lái)。
二、周
周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2.1%,在中國占第5位。在長(cháng)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對其它地區要高。
周姓起源:
1、黃帝之臣周昌,見(jiàn)《河圖運綠法》,當為周氏之始。
2、商時(shí)太史周任,見(jiàn)《逸周書(shū)》?;蚱浜笥兄苁?。
3、系自姬姓。黃帝苗裔后稷之后,殷時(shí)古公亶父自邠(故城在今陜西郴縣)遷岐(故城在今陜西岐山北),始定國號為周,傳至周武王,遂有天下,都鎬(故城在今陜西長(cháng)安縣西北18里)。其后子孫以國為氏。又,秦滅周,周赧王黜為庶人,百姓稱(chēng)之周家,因氏。又,周公黑肩之后,世為周卿士,亦以周為氏。
4、北魏時(shí)改賀魯氏為周氏,見(jiàn)《魏書(shū)·官氏志》。
5、北魏時(shí)獻文帝次兄普氏后改為周氏,見(jiàn)《魏書(shū)·官氏志》。
6、唐時(shí)周赧王之裔姬姓,為避明皇嫌名,遂改為周氏。
7、唐上元年中暨姓改為周氏。
8、五代十國時(shí)梁賜青州人荊南留后成汭姓周。
9、猶太人之裔有周姓。
10、金時(shí)女真人傲國氏,漢姓為周。
11、清云南普洱府威遠廳猛班土把總為周氏,傣族。
12、清云南潞江驛土驛丞為周氏,系白族。
13、清嶺夷江地夷人頭目于嘉慶十三年歸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牛跌蠻姓周。
14、清貴州貴陽(yáng)府土司周姓,始姓于明朝。
15、清滿(mǎn)洲人姓,世居沈陽(yáng)。又,清滿(mǎn)洲八旗
周姓名人:
周仁,漢時(shí)汝南侯。
郡望:汝南、廬江、尋陽(yáng)、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
其他:
①日本侵占臺灣時(shí),臺灣周姓曾被迫改用武岡、武光、吉田、吉本、吉岡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即恢復周姓。 ②日本占領(lǐng)臺灣時(shí)期,臺灣土著(zhù)曾使用日本姓秋野,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令廢日本姓,重新選用漢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