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841 | 2018年 | 無(wú) | 2014年 | 無(wú) |
2013年 | 無(wú) | 2007年 | 無(wú) | 2006年 | 無(wú) |
1995年 | 無(wú) | 1987年 | 無(wú) | 1982年 | 無(wú) |
明朝 | 無(wú) | 元朝 | 無(wú) | 宋朝 | 無(wú) |
北宋 | 無(wú) |
北姓起源
北姓主要源自:姜姓、復姓、張姓。
北姓北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地名,屬于以居邑名稱(chēng)為氏。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之后,把蚩尤部落整個(gè)遷移至北地,其后裔子孫以及部落族人中便以“北”為姓氏,稱(chēng)北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亦號稱(chēng)三苗姓本之一,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北氏族人皆尊奉蚩尤為得姓始祖。
北姓北姓起源二
源于復姓,出自古代方位所指居住地,屬于以居邑方位稱(chēng)謂為氏。該支北氏,源出復姓北人氏、北門(mén)氏、北官氏、北殷氏、北郭氏、北野氏、北方氏、北狄氏、北海氏、北土氏、北塘(唐)氏、北山氏、北鄉氏等,后在漢、唐以后的姓氏省文簡(jiǎn)化漫長(cháng)過(guò)程中,大多簡(jiǎn)改為單姓北氏。
北姓北姓起源三
源于古癸北部落,出自虞帝第三妃癸北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姓。據史籍《竹書(shū)紀年》引《汲簡(jiǎn)》、《余論》記載:“癸北氏,虞帝(姚重華,號有虞氏)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燭光?!惫锉笔鲜饭糯那Ф嗄昵暗娜宋?,所在地即稱(chēng)癸北國,其時(shí)正值人類(lèi)社會(huì )從母系社會(huì )向父系社會(huì )轉化的末期,當有癸、北二氏傳下。周王朝時(shí)期以國命氏,這是中國姓氏的主要來(lái)源之一。這些封國既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別,眾多的得封者,都是周王室外的權勢門(mén)弟,或者說(shuō)是周天子的功臣。遂之,小國小邦百?lài)缌帧?/p>
周朝如此封國命氏,氏的發(fā)展便非常多了起來(lái)。其時(shí),夏商之前的“氏族部落”的“氏”仍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未與因西周不同內容的“氏”不呼為“氏”。同在周天下的土地上,此類(lèi)小國依然存在,不少也以國名為“氏”,這樣的“小國”其實(shí)都是一些規模并不大的部落群體,從現代的視角觀(guān)察,其早期并不具備國家的體制,諸如:程國、崇國、扈國、房國、杜國、箕國、密須國、寒國、過(guò)國、庸國、鄴國、鑄國、戈國、邳國、觀(guān)國、褒國、緡國、岐國、仍國、奄?lài)?、雙國、武羅國、吾國、昆國、昆吾國、癸北國、梅國、雷國、元國、冥國、斟國、崩國、用國、摯國、允國、灌國、廖國、郅國、習國、西陵國、安陵國、甲父國、有窮國、有扈國、西王國、孤國、封父國、終利國、夙沙國、秣國、末國、柏成國、顧國、阮國、其國(恭國)、龔國、洪國、苑國(宛國)、逢國、彭國、韋國等六十四個(gè)小國。
北姓北姓起源四
源于古玄菟郡,出自高句麗民族,屬于因地為姓且漢化改姓為氏。玄菟郡,始設立于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其轄地是衛滿(mǎn)朝鮮屬?lài)志诘墓实?,故址在今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吉林省西部一帶,郡治大體在咸鏡南道境內。到了漢昭帝劉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郡的郡治遷至今新賓永陵地區,江外之地劃入樂(lè )浪郡。高句麗鄒牟王(或稱(chēng)朱蒙)于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內建國。1980年以來(lái),有學(xué)者經(jīng)考證后指出:太祖大王(高句麗太祖高宮)在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后建國時(shí),高句麗族人已經(jīng)在西漢郡縣制的管轄之下生活了七十多年,而高句麗王在后來(lái)被王莽政權貶斥為侯爵,說(shuō)明其在西漢末期確實(shí)曾為附庸王國。東漢光武帝劉秀執政以后,恢復了其的王號,也證實(shí)了高句麗國在兩漢時(shí)期確實(shí)存在。
玄菟郡在中原以北,遷移至中原的高句麗人被時(shí)人稱(chēng)為北人氏,后其人中亦逐漸引以自稱(chēng)者,后大多省文簡(jiǎn)改為單姓北氏,世代相傳至今。
北姓北姓起源五
出自張姓,避禍,改為北姓。明孝宗孝康張皇后為人賢明,曾修興濟減河(天津娘娘河)、建青縣盤(pán)古廟等好事,而其兩兄弟卻仗皇親一貫仗勢欺人、橫行鄉里,張皇后死后明世宗下令將其問(wèn)斬。1547年前后,子孫四處逃跑,四個(gè)方向便演化為后來(lái)東、南、西、北四個(gè)姓氏,北姓由此而來(lái)。
北姓北姓起源六
源于古邶國,出自上古商朝大夫北伯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傳說(shuō),上古時(shí)期,有一北伯,為商王朝時(shí)期的大夫,其封地在商都朝歌以北,因稱(chēng)邶國。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fā)伐紂滅商,在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將今河北邯鄲至黃河以北的河南新鄉地區分別劃屬邶國、鄘國,歸于周武王的八弟霍叔(姬處)和三弟管叔(姬鮮)的封地境內。當初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以及原殷商王朝的一些舊貴族也分別居住在邶國和鄘國,由管叔、五弟蔡叔(姬度)、以及霍叔負責看管,這三人被稱(chēng)為“三監”。在周武王病逝之后,其子周成王姬誦在公元前1103年繼位,因為年僅十二歲,便由其四叔周公姬旦、九叔召公姬奭聯(lián)合輔佐攝政。但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素與周公旦、召公奭不和,又嫉妒周公旦和召公奭的攝政,于是便勾結武庚,召集殷商舊貴族們以及東夷、淮夷聯(lián)合起來(lái)發(fā)動(dòng)了一場(chǎng)叛亂,史稱(chēng)“管蔡之亂”、“武庚之亂”、“三監之亂”,當時(shí)的邶國也積極參與其中。
在原商末邶國國民中,以及原霍叔之邶國所屬的邶國族人中,多有以故國之名為姓氏者,稱(chēng)邶氏,后多省筆簡(jiǎn)改為北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北氏雖然氏古老的姓氏,歷史悠久,但人口很少,地理分布也很分散。今河北省的黃驊市、曲陽(yáng)縣,陜西省的西安市,山西省的汾陽(yáng)市,四川省的德昌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等地,均有北氏族人分布,但按全國人口統計資料表明,至2008年,北氏族人現有人口一千七百十五人左右,其中男性九百三十余人,女性七百八十余人,僅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011%左右。
玄菟郡:設立于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其轄地是衛氏朝鮮屬?lài)志诘墓实?,轄境相當我國遼寧東部、、吉林省西部及北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一帶,郡治大體在咸鏡南道境內。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郡的郡治遷至今新賓永陵地區,江外之地劃入樂(lè )浪郡。高句麗鄒牟王(或稱(chēng)朱蒙)于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內建國。1980年以來(lái),有學(xué)者提出太祖大王(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后)建國,高句麗縣建國時(shí),高句麗人已經(jīng)在西漢郡縣制的管轄之下生活了七十多年,高句麗王被王莽政權貶為侯,說(shuō)明其在西漢末為王國,東漢光武帝劉秀復其王號,也證實(shí)了高句麗在兩漢時(shí)期的封國地確實(shí)存在?!靶恕痹诤髞?lái)泛指中國北部邊塞要地。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gè)稱(chēng)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shí)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yáng)),其時(shí)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shí)期改為國;十六國時(shí)期的后燕末地入東???;北燕時(shí)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shí)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shí)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lài)嘉?,治所在昌?今義縣),其時(shí)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shí)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王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王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yáng)),其時(shí)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王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③軍鎮名,明王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王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yáng)(今遼寧遼陽(yáng));明王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玄菟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一、北běi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蔚縣、阜平、黃驊,山西之太原、大同、臨汾,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独m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續通志》注引《正字通》云:“北氏,高麗姓?!?/p>
2、《姓氏考略》注云:“北姓當為北門(mén)、北宮、北郭、北人、北野等姓所改?!?/p>
3、《姓氏詞典》據《姓苑》注云:“以方位為姓氏?!?/p>
二、北
北姓分布:山西汾陽(yáng)、四川德昌、北京、內蒙古包頭等地均有此姓。
北姓起源:
1、有北,古之侯國,黃帝遷蚩尤之黨于有北,見(jiàn)《國名紀》詩(shī)云:投界有北,是其地,后有北氏。
2、高麗姓。高麗指高句麗,始見(jiàn)于北魏正始中,故城在今遼寧新賓東。
3、北門(mén)、北宮、北郭、北人、北野等復姓后均改為北氏。亦見(jiàn)《姓苑》。
郡望:玄菟。
北姓郡望
玄菟郡:設立于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其轄地是衛氏朝鮮屬?lài)志诘墓实?,轄境相當我國遼寧東部、、吉林省西部及北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一帶,郡治大體在咸鏡南道境內。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郡的郡治遷至今新賓永陵地區,江外之地劃入樂(lè )浪郡。高句麗鄒牟王(或稱(chēng)朱蒙)于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內建國。1980年以來(lái),有學(xué)者提出太祖大王(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后)建國,高句麗縣建國時(shí),高句麗人已經(jīng)在西漢郡縣制的管轄之下生活了七十多年,高句麗王被王莽政權貶為侯,說(shuō)明其在西漢末為王國,東漢光武帝劉秀復其王號,也證實(shí)了高句麗在兩漢時(shí)期的封國地確實(shí)存在?!靶恕痹诤髞?lái)泛指中國北部邊塞要地。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gè)稱(chēng)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shí)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yáng)),其時(shí)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shí)期改為國;十六國時(shí)期的后燕末地入東???;北燕時(shí)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shí)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shí)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lài)嘉?,治所在昌?今義縣),其時(shí)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shí)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王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王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yáng)),其時(shí)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王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③軍鎮名,明王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王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yáng)(今遼寧遼陽(yáng));明王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玄菟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一、北běi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蔚縣、阜平、黃驊,山西之太原、大同、臨汾,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独m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續通志》注引《正字通》云:“北氏,高麗姓?!?/p>
2、《姓氏考略》注云:“北姓當為北門(mén)、北宮、北郭、北人、北野等姓所改?!?/p>
3、《姓氏詞典》據《姓苑》注云:“以方位為姓氏?!?/p>
二、北
北姓分布:山西汾陽(yáng)、四川德昌、北京、內蒙古包頭等地均有此姓。
北姓起源:
1、有北,古之侯國,黃帝遷蚩尤之黨于有北,見(jiàn)《國名紀》詩(shī)云:投界有北,是其地,后有北氏。
2、高麗姓。高麗指高句麗,始見(jiàn)于北魏正始中,故城在今遼寧新賓東。
3、北門(mén)、北宮、北郭、北人、北野等復姓后均改為北氏。亦見(jiàn)《姓苑》。
郡望:玄菟。
北姓姓氏源流
一、北běi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蔚縣、阜平、黃驊,山西之太原、大同、臨汾,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独m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續通志》注引《正字通》云:“北氏,高麗姓?!?/p>
2、《姓氏考略》注云:“北姓當為北門(mén)、北宮、北郭、北人、北野等姓所改?!?/p>
3、《姓氏詞典》據《姓苑》注云:“以方位為姓氏?!?/p>
二、北
北姓分布:山西汾陽(yáng)、四川德昌、北京、內蒙古包頭等地均有此姓。
北姓起源:
1、有北,古之侯國,黃帝遷蚩尤之黨于有北,見(jiàn)《國名紀》詩(shī)云:投界有北,是其地,后有北氏。
2、高麗姓。高麗指高句麗,始見(jiàn)于北魏正始中,故城在今遼寧新賓東。
3、北門(mén)、北宮、北郭、北人、北野等復姓后均改為北氏。亦見(jiàn)《姓苑》。
郡望:玄菟。
北姓堂號
玄菟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一、北běi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蔚縣、阜平、黃驊,山西之太原、大同、臨汾,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独m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續通志》注引《正字通》云:“北氏,高麗姓?!?/p>
2、《姓氏考略》注云:“北姓當為北門(mén)、北宮、北郭、北人、北野等姓所改?!?/p>
3、《姓氏詞典》據《姓苑》注云:“以方位為姓氏?!?/p>
二、北
北姓分布:山西汾陽(yáng)、四川德昌、北京、內蒙古包頭等地均有此姓。
北姓起源:
1、有北,古之侯國,黃帝遷蚩尤之黨于有北,見(jiàn)《國名紀》詩(shī)云:投界有北,是其地,后有北氏。
2、高麗姓。高麗指高句麗,始見(jiàn)于北魏正始中,故城在今遼寧新賓東。
3、北門(mén)、北宮、北郭、北人、北野等復姓后均改為北氏。亦見(jiàn)《姓苑》。
郡望:玄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