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239 | 2018年 | 無(wú) | 2014年 | 無(wú) |
2013年 | 無(wú) | 2007年 | 無(wú) | 2006年 | 345 |
1995年 | 362 | 1987年 | 無(wú) | 1982年 | 260 |
明朝 | 無(wú) | 元朝 | 無(wú) | 宋朝 | 無(wú) |
北宋 | 無(wú) |
候姓起源
候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候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為氏。據《新唐書(shū)·宰相世系表》所載:中國歷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shí)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侯姓。據《金鄉長(cháng)侯成碑》記載,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莊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輝縣),故又稱(chēng)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從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候姓起源二
出自姒姓。據《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孫以地為氏,稱(chēng)為侯氏。
候姓起源三
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shū)·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shí),
北魏有代北復姓侯奴氏、侯伏氏,進(jìn)入中原后皆改為漢字單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shí)期倉頡的后代,據《漢上谷長(cháng)史侯相碑》所記載:“侯氏,出自倉頡之后?!眰}頡,即蒼頡,史書(shū)中說(shuō)他是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創(chuàng )始者。相傳他是今河南南樂(lè )縣人?!吨艿赜洝氛f(shuō):“倉頡姓侯岡氏,名頡”。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馮翊衙縣(今陜西白水縣),簡(jiǎn)稱(chēng)為侯氏?!锻ㄖ尽な献迓浴匪?,鮮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為復姓“侯莫陳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yáng)后,由于其后裔逐漸被漢族同化,于是將姓氏省略為單姓,將其改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個(gè)多民族的姓氏。
候姓起源四
來(lái)自叔段。春秋時(shí),鄭國的叔段因要謀反的動(dòng)機被哥哥莊公發(fā)覺(jué)而討伐他,他逃到共這個(gè)地方,被稱(chēng)做共叔段,他死后,鄭莊公賜其子孫共仲為侯氏。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晉侯緡,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到其他諸侯國,以祖上原來(lái)的爵號“侯”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候姓起源五
黃帝時(shí)史官倉頡的子孫有以侯為氏者。倉頡也稱(chēng)蒼頡
,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shuō)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chuàng )造者,被后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如照系出史皇氏,倉帝史皇姬名岡,字頡,后為侯氏的說(shuō)法。河南密縣倉祖的正傳后代、孔門(mén)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倉祖墳旁而被追封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輩共七十六代。當郢祖拜學(xué)孔門(mén)時(shí),孔子謂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蓋郢始祖造字以有書(shū)契,代結繩正無(wú)窮功德也?!焙钍鲜兰矣胁皇拦Φ掠诿?,大都是因為郢祖的先人發(fā)明了漢字,以字記錄代替了結繩記事。
先秦時(shí)期,侯姓活躍于河南、山東、陜晉南部一帶。秦漢時(shí)期,由于中原戰爭頻繁,侯氏北遷河北、山西,西奔甘肅、寧夏。兩晉南北朝時(shí),中原擴增了鮮卑族的侯姓,內蒙古、遼寧地區侯姓隨之增加。同時(shí),西北地區的侯姓,越過(guò)秦嶺進(jìn)入四川、貴州、湖南、廣東,中原和山東的侯姓南下安徽、江蘇地區。到唐宋時(shí)期,侯姓已經(jīng)出現在江西、浙江、福建、廣西等地。明朝永樂(lè )年間侯姓進(jìn)入了臺灣。
宋朝時(shí)期,侯姓大約有34萬(wàn)多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5%,排在第五十位。侯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占全國侯姓總人口的3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湖南、陜西,這四省侯姓大約占侯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山東、四川,這兩省的侯姓又集中了14%。全國形成了北部秦晉豫魯、南方湘川兩個(gè)侯姓人口聚集區帶。
明朝時(shí)期,侯姓大約有26萬(wàn)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七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cháng)率是20%,侯姓人口增長(cháng)為負值,凈減少了8萬(wàn)。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侯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了慘重的損失。陜西為侯姓第一大省,約占侯姓總人口的17.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陜西、山西、浙江,這三省侯姓大約占侯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東、河南、甘肅、江蘇、河北,這五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600余年,侯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和西部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秦晉豫魯、東南江浙兩大塊侯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侯姓的人口已達300余萬(wàn),為全國第七十七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4%。大約占侯姓總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遼寧、安徽、湖南、廣東、四川、山東、黑龍江,這七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6%。河南居住了侯姓總人口的12%,為侯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北部豫冀晉、南部湘粵、東北地區三塊高比率侯姓區域。侯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侯姓主要分布在長(cháng)江以北地區。在豫晉陜、冀京津、遼吉、寧蒙黑大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渝黔東部、山東大部、安徽北部、鄂湘大部、粵桂北部、云南南端,侯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有的達到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5%,居住了大約67.6%的侯姓人群。在蒙黑北端、山東東南、皖蘇中部、湖北東南、湖南東部、江西西部、閩粵交界地、廣東南部、廣西中部、云南中部、渝黔西部、四川、甘寧南部,侯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2%~o.3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1%,居住了大約23.7%的侯姓人群。
上谷郡,戰國燕時(shí)開(kāi)始置郡,秦朝時(shí)治所在沮陽(yáng)(今河北懷來(lái)東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帶);
丹徒郡,秦朝時(shí)置丹徒縣,治所在今江蘇省丹徒縣。此支為上谷郡分支,其開(kāi)山始祖為東漢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yáng)(今河南洛陽(yáng)市東北)。此支為北魏鮮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上谷堂”、“卻幣堂”、“救趙堂”、“勤慎堂”、“壯悔堂”等。
“卻幣堂”、“救趙堂”這兩個(gè)堂號有共同的來(lái)源:戰國的時(shí)候,秦國要攻打趙國,趙國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沒(méi)有兵符,不能指揮軍隊,于是拿著(zhù)金幣就找到侯贏(yíng),侯贏(yíng)是一位71歲的隱士,職位是魏國大梁看門(mén)人,家里很窮卻堅決不要信陵君的金幣,他給信陵君出了一計,讓如姬偷來(lái)了兵符。侯贏(yíng)又介紹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參與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秦國,救了趙國。
一、候hòu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景縣、天津之武清、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仁、云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注云:“《周禮》候人氏,子孫因氏焉?!焙蛉?,周代官名?!吨芏Y》夏官之屬,送迎賓客之官。此當以官為氏。
二、候
候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候姓起源:據《周禮》載,候人系道路迎送賓客之官,為夏官之屬,其后以官為氏。
郡望:京兆。
變化:一作??。
候姓郡望
上谷郡,戰國燕時(shí)開(kāi)始置郡,秦朝時(shí)治所在沮陽(yáng)(今河北懷來(lái)東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帶);
丹徒郡,秦朝時(shí)置丹徒縣,治所在今江蘇省丹徒縣。此支為上谷郡分支,其開(kāi)山始祖為東漢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yáng)(今河南洛陽(yáng)市東北)。此支為北魏鮮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上谷堂”、“卻幣堂”、“救趙堂”、“勤慎堂”、“壯悔堂”等。
“卻幣堂”、“救趙堂”這兩個(gè)堂號有共同的來(lái)源:戰國的時(shí)候,秦國要攻打趙國,趙國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沒(méi)有兵符,不能指揮軍隊,于是拿著(zhù)金幣就找到侯贏(yíng),侯贏(yíng)是一位71歲的隱士,職位是魏國大梁看門(mén)人,家里很窮卻堅決不要信陵君的金幣,他給信陵君出了一計,讓如姬偷來(lái)了兵符。侯贏(yíng)又介紹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參與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秦國,救了趙國。
一、候hòu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景縣、天津之武清、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仁、云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注云:“《周禮》候人氏,子孫因氏焉?!焙蛉?,周代官名?!吨芏Y》夏官之屬,送迎賓客之官。此當以官為氏。
二、候
候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候姓起源:據《周禮》載,候人系道路迎送賓客之官,為夏官之屬,其后以官為氏。
郡望:京兆。
變化:一作??。
候姓姓氏源流
一、候hòu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景縣、天津之武清、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仁、云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注云:“《周禮》候人氏,子孫因氏焉?!焙蛉?,周代官名?!吨芏Y》夏官之屬,送迎賓客之官。此當以官為氏。
二、候
候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候姓起源:據《周禮》載,候人系道路迎送賓客之官,為夏官之屬,其后以官為氏。
郡望:京兆。
變化:一作??。
候姓堂號
“上谷堂”、“卻幣堂”、“救趙堂”、“勤慎堂”、“壯悔堂”等。
“卻幣堂”、“救趙堂”這兩個(gè)堂號有共同的來(lái)源:戰國的時(shí)候,秦國要攻打趙國,趙國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沒(méi)有兵符,不能指揮軍隊,于是拿著(zhù)金幣就找到侯贏(yíng),侯贏(yíng)是一位71歲的隱士,職位是魏國大梁看門(mén)人,家里很窮卻堅決不要信陵君的金幣,他給信陵君出了一計,讓如姬偷來(lái)了兵符。侯贏(yíng)又介紹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參與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秦國,救了趙國。
一、候hòu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河北之景縣、天津之武清、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仁、云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注云:“《周禮》候人氏,子孫因氏焉?!焙蛉?,周代官名?!吨芏Y》夏官之屬,送迎賓客之官。此當以官為氏。
二、候
候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候姓起源:據《周禮》載,候人系道路迎送賓客之官,為夏官之屬,其后以官為氏。
郡望:京兆。
變化: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