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754 | 2018年 | 無(wú) | 2014年 | 無(wú) |
2013年 | 無(wú) | 2007年 | 無(wú) | 2006年 | 347 |
1995年 | 476 | 1987年 | 無(wú) | 1982年 | 無(wú) |
明朝 | 無(wú) | 元朝 | 無(wú) | 宋朝 | 無(wú) |
北宋 | 無(wú) |
五姓起源
五姓主要源自:伍姓、媯姓、子姓。
五姓起源一
五姓來(lái)源于伍姓。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載:“五氏,本伍氏,避仇改為五?!?/p>
五姓起源二
據清陳廷煒《姓氏考略》中記載:“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始?!?/p>
五姓起源三
源于媯姓,出自漢高祖劉邦強遷原戰國時(shí)期齊國的田氏公族時(shí)封的編序,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據史籍《史記·田完世家》及《新唐書(shū)·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shū)辨證》等資料記載,齊桓公姜小白封媯完于田地,其后子孫以地為氏,稱(chēng)田氏。周武王姬發(fā)滅殷商之后,建立了周王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媯滿(mǎn)(帝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世孫)。周武王封媯滿(mǎn)為陳侯,史稱(chēng)胡公滿(mǎn)、陳胡公。
春秋時(shí)期,陳桓公媯鮑的弟弟媯躍自己一直想為君主,在陳桓公死后不久(公元前744~前706年在位),即殺死了太子媯免,自立為陳厲公。太子媯免的兩個(gè)弟弟欲報殺兄之仇,就在周桓王姬林二十一年(陳厲公八年,公元前699)趁陳歷公去蔡國之時(shí)把他殺了,兄弟二人相繼為陳國之君,就是后來(lái)的陳莊公媯林(公元前699~前693年在位)和陳宣公媯杵臼(公元前693~前648年在位)。陳宣公晚年昏聵,打算立寵姬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媯御寇殺了。陳厲公有個(gè)兒子叫陳完(媯滿(mǎn)第十世孫),他同太子媯御寇的私人交情很好,當媯御寇被殺后,他怕被株連,便逃到了齊國。當時(shí)齊桓公接納了他,還將他封于田地。陳完逃到了齊國后,不愿再用原來(lái)的國名為姓氏,遂以受封賞賜名稱(chēng)為氏,改稱(chēng)田氏,后來(lái)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田氏家族。田氏一族傳至田和任齊國宰相時(shí),姜氏家族在齊國已經(jīng)十分衰弱,國家軍政大權全部落在田氏家族手中,姜齊君主形同虛設。田和后來(lái)干脆在周安王姬驕十六年(齊康公十九年,齊田和元年,公元前386年)成功第發(fā)動(dòng)了政變,自立為齊國國君,于是,姜姓齊國就變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代姜齊”,或稱(chēng)“田氏代齊”。而齊康公姜貸(公元前404~前386年在位)被田和廢為庶人,“遷康公于海上,食一城”,后連一城也不給了,轟到沙灘上由其自生自滅。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在凄慘孤獨中逝世,終年七十六歲,田氏家族正式“并齊”。
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齊田氏后,漢時(shí)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笔芳逗鬂h書(shū)·第五倫傳》中也記載:“后或改姓?!睗h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為了增強關(guān)中地區的經(jīng)濟實(shí)力,同時(shí)削弱各地豪強的殘余勢力,就把戰國末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門(mén)共十多萬(wàn)人,強行遷徙到關(guān)中房陵一帶地區定居(今湖北房縣)。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shí),因其族大人眾,主事官吏煩于編籍,便以其家族門(mén)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由此產(chǎn)生了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第八氏共八個(gè)復姓,其實(shí)都是田氏,例如大族田廣之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等等,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第五氏這一支后來(lái)出了不少名人,得以普遍流傳,所以在宋朝時(shí)期被作為顯姓收錄到《續百家姓》中,而其他的第一至第八等復姓,后來(lái)大都改為單姓第氏、五氏、伍氏,現在保留其第五氏復姓的人極少能見(jiàn)到。
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第八氏族人與田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田完(陳完)為第序氏的得姓始祖。
五姓起源四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shí)期宋國國君子御說(shuō),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宋國有個(gè)國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shuō),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宮長(cháng)萬(wàn)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忿殺宋湣公,立公子子游為君。其他諸公子借曹?chē)婈牱磽?,殺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說(shuō)為君,是為宋桓公。子御說(shuō)寵妃甚多,生有七子:子茲甫、子目夷、子三種、子四魚(yú)、子五蕩、子六鱗、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鄭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病逝,由長(cháng)子茲甫繼位,也就是后來(lái)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第五子子五蕩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chēng)五氏、蕩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五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他包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他包氏,亦稱(chēng)塔本氏,漢義“五、第五”,后有以漢義為漢化姓氏者,即稱(chēng)五氏、或伍氏,世代相傳至今。
五姓起源六
源于滿(mǎn)族,出自滿(mǎn)族鄂岳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mǎn)洲八旗姓》記載:滿(mǎn)族鄂岳氏,亦稱(chēng)鄂約爾氏,滿(mǎn)語(yǔ)為Eyo Hala,漢義“地窖”,源出金國時(shí)期女真“斡準”,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shù)葉赫鄉南部)、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錫伯里城(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是滿(mǎn)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趙氏、鄂氏、陶氏、五氏、伍氏等。
該支五氏鼻祖為鄂岳·五格,滿(mǎn)洲鑲黃旗人,在平三藩、征噶爾丹過(guò)程中有功,晉授騎都尉。在鄂岳·五格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稱(chēng)五氏、或武氏、吳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五氏是一個(gè)很古老的多源流姓氏,其主源之一為第五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零五十九位,望出隴西郡、東郡。
隴西郡:戰國時(shí)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shí)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shí)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shí)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shí)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東郡:東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cháng)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shí)期因之,治所在濮陽(yáng)縣(今河南濮陽(yáng)),其時(shí)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陽(yáng)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yáng),臧洪為太守,又治東武陽(yáng)。西晉朝時(shí)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后曾以?xún)贾轂闁|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并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gè)稱(chēng)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shí)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yáng)),其時(shí)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shí)期改為國;十六國時(shí)期的后燕末地入東???;北燕時(shí)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shí)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shí)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lài)嘉?,治所在昌?今義縣),其時(shí)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shí)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yáng)),其時(shí)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yáng)(今遼寧遼陽(yáng));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隴西堂:以望立堂,亦稱(chēng)襄武堂。
東郡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一、五wǔ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山東之東平,山西之太原、大同,新疆之塔城,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陽(yáng),江西之宜豐,浙江之椒江等地均有分布。漢、苗、水、土家、傈僳等多個(gè)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本伍氏,避仇改為五?!被蛟疲骸拔?、伍字通,伍奢、伍舉、伍子胥,史傳亦作五?!?/p>
2、《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按:《中國姓氏大全》稱(chēng):“相傳黃帝有臣子五圣配……”《姓氏詞典》斷句作:“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3)又注:“蜀有五姓,五方、五栗,皆犍為人?!标鶠?,今四川之彭山。漢代有五京;元代有五則;明代有五淮,宜城知縣(《中國姓氏大全》引作“五準”)。
二、五
五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五姓起源:
1、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60,62)。
2、本伍氏,避仇去人為五(6,21,62)?;?,古時(shí)“五”、“伍”字相通(60)。
3、清時(shí)云南思茅廳易武(今猛臘易武)土把總姓五(253)。
五姓名人:
五逢,漢時(shí)陳涉之將(21)。
郡望:始興(17,62,418)。
五姓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shí)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shí)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shí)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shí)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shí)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東郡:東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cháng)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shí)期因之,治所在濮陽(yáng)縣(今河南濮陽(yáng)),其時(shí)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陽(yáng)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yáng),臧洪為太守,又治東武陽(yáng)。西晉朝時(shí)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后曾以?xún)贾轂闁|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并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gè)稱(chēng)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shí)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yáng)),其時(shí)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shí)期改為國;十六國時(shí)期的后燕末地入東???;北燕時(shí)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shí)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shí)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lài)嘉?,治所在昌?今義縣),其時(shí)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shí)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yáng)),其時(shí)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yáng)(今遼寧遼陽(yáng));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隴西堂:以望立堂,亦稱(chēng)襄武堂。
東郡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一、五wǔ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山東之東平,山西之太原、大同,新疆之塔城,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陽(yáng),江西之宜豐,浙江之椒江等地均有分布。漢、苗、水、土家、傈僳等多個(gè)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本伍氏,避仇改為五?!被蛟疲骸拔?、伍字通,伍奢、伍舉、伍子胥,史傳亦作五?!?/p>
2、《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按:《中國姓氏大全》稱(chēng):“相傳黃帝有臣子五圣配……”《姓氏詞典》斷句作:“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3)又注:“蜀有五姓,五方、五栗,皆犍為人?!标鶠?,今四川之彭山。漢代有五京;元代有五則;明代有五淮,宜城知縣(《中國姓氏大全》引作“五準”)。
二、五
五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五姓起源:
1、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60,62)。
2、本伍氏,避仇去人為五(6,21,62)?;?,古時(shí)“五”、“伍”字相通(60)。
3、清時(shí)云南思茅廳易武(今猛臘易武)土把總姓五(253)。
五姓名人:
五逢,漢時(shí)陳涉之將(21)。
郡望:始興(17,62,418)。
五姓姓氏源流
一、五wǔ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山東之東平,山西之太原、大同,新疆之塔城,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陽(yáng),江西之宜豐,浙江之椒江等地均有分布。漢、苗、水、土家、傈僳等多個(gè)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本伍氏,避仇改為五?!被蛟疲骸拔?、伍字通,伍奢、伍舉、伍子胥,史傳亦作五?!?/p>
2、《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按:《中國姓氏大全》稱(chēng):“相傳黃帝有臣子五圣配……”《姓氏詞典》斷句作:“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3)又注:“蜀有五姓,五方、五栗,皆犍為人?!标鶠?,今四川之彭山。漢代有五京;元代有五則;明代有五淮,宜城知縣(《中國姓氏大全》引作“五準”)。
二、五
五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五姓起源:
1、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60,62)。
2、本伍氏,避仇去人為五(6,21,62)?;?,古時(shí)“五”、“伍”字相通(60)。
3、清時(shí)云南思茅廳易武(今猛臘易武)土把總姓五(253)。
五姓名人:
五逢,漢時(shí)陳涉之將(21)。
郡望:始興(17,62,418)。
五姓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亦稱(chēng)襄武堂。
東郡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一、五wǔ
現行較罕見(jiàn)姓氏。今山東之東平,山西之太原、大同,新疆之塔城,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陽(yáng),江西之宜豐,浙江之椒江等地均有分布。漢、苗、水、土家、傈僳等多個(gè)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本伍氏,避仇改為五?!被蛟疲骸拔?、伍字通,伍奢、伍舉、伍子胥,史傳亦作五?!?/p>
2、《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按:《中國姓氏大全》稱(chēng):“相傳黃帝有臣子五圣配……”《姓氏詞典》斷句作:“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3)又注:“蜀有五姓,五方、五栗,皆犍為人?!标鶠?,今四川之彭山。漢代有五京;元代有五則;明代有五淮,宜城知縣(《中國姓氏大全》引作“五準”)。
二、五
五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五姓起源:
1、黃帝臣有五圣配下臺,是五姓之祖(60,62)。
2、本伍氏,避仇去人為五(6,21,62)?;?,古時(shí)“五”、“伍”字相通(60)。
3、清時(shí)云南思茅廳易武(今猛臘易武)土把總姓五(253)。
五姓名人:
五逢,漢時(shí)陳涉之將(21)。
郡望:始興(17,6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