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獻可替否,靡聞姚、宋之言;妒賢害功,但有甫、忠之奏。
2、故臣子之于君父,則有獻可替否諷諫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義。
3、真正的言官都是獻可替否的、敢于非議君王所為的,那種名為批評實(shí)為獻媚的做法,自古以來(lái)是被視為“妾婦之道”的。
4、以百口百心之讒諂,蔽兩目?jì)啥斆?,茍非鐵腸石心,安得不惑?而獻可替否,靡聞姚、宋之言;妒賢害功,但有甫、忠之奏。
5、體極建元,與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賴(lài)我遠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協(xié)力,獻可替否之助也!誕告多方,體予至意!此旨下后,又仿中夏建元的體例,定為中統元年。
6、創(chuàng )刊弁言中更宣布要“以大公之心,發(fā)折中之論,獻可替否,揚正抑邪”。
7、古人有“獻可替否”之說(shuō),這里就“獻”出一些難道,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給予關(guān)注。
8、“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然后品藻玄黃,摛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
9、獻可替否,意思是用可行的去替代不該做的。
進(jìn)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jìn)諫,勸善規過(guò)。亦泛指議論國事興革。語(yǔ)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p>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