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國年間,屯中私塾先生馬七患疔毒癥,郭恩山運用消、托、補三法治療,內服湯藥,外敷自制“疔毒散”,上用杏核扣之,使其很快痊愈。
2、用于熱毒郁結所致的咽喉腫痛、腐爛,及癰疽疔毒等證,常作為清熱解毒的要藥。
3、凡是瘡毒、疔毒等,以新鮮的蒲公英搗爛,外敷患處,或單獨煎水內服,皆有良效。?
4、用治疔瘡初起,腫痛較劇,或疔毒走黃,腫勢散漫者。
5、其性味辛溫,具有通竅、發(fā)散、通乳、利尿、健脾、解毒等功效,對治療傷風(fēng)感冒、產(chǎn)后血暈、惡瘡疔毒、小兒遺尿等有一定效果。
6、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yǔ),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fā)斑,身熱下痢,濕熱黃疸;外科癰疽疔毒,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7、本發(fā)明配方制備方法獨特,治療跌打損傷、風(fēng)濕骨痛、疔毒惡瘡、癥瘕痞塊、各種神經(jīng)痛效果顯著(zhù)。
◎疔毒dīngdú
[furuncle] 癥狀發(fā)展到很?chē)乐氐夭降酿郫?中醫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