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言wéiyán
(1)[quarrelling words]∶不滿(mǎn)的、傷和氣的話(huà)
(2)[unreasonable words]∶不合情理的話(huà)
⒈ 因語(yǔ)言不合而失和。
引《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 息侯伐鄭?!?br/>杜預注:“以言語(yǔ)相違恨也?!?br/>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客主違言,徵貳太僕?!?br/>《明史·鄭辰傳》:“辰為人重義輕財……在山西與同僚杜僉事有違言。 杜卒,為治喪,資遣其妻子?!?br/>陳彥彬《論收回利權之宜有根本解決》:“未幾,又與英法有違言,而圓明園尤足痛心?!?/span>
⒉ 不合情理的話(huà);不適當的話(huà)。
引《管子·戒》:“邪行亡乎體,違言不存口?!?br/>元元明善《丞相淮安忠武王碑》:“時(shí)親王有違言,王按劍陳祖宗寶訓?!?br/>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時(shí)倭文端公方以首揆掌院,偶有違言,遂疑倭公迂闊,沮大計?!?/span>
⒊ 失信;食言。
引《太平廣記》卷三三七引宋李隱《瀟湘錄·張勍》:“素聞將軍誓言,不害恒陽(yáng)人,將軍幸不違言?!?/span>
由于言語(yǔ)沖突而失和。